阿里康网
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病病因
快速搜索
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 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病 > 病因

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病病因

易感人群:儿童

就诊科室:

症状表现:烦躁不安,皮肤紫癜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一)发病原因  

   维生素K又称凝血维生素,是天然和人工合成维生素K的总称,存在于食物中的称维生素K1,猪肝,黄豆和绿叶食物如苜蓿和菠菜中含量丰富,人体肠道内细菌合成的称维生素K2,二者均为脂溶性,在肠道吸收,需有胆盐及胰腺酶参与,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有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均为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K不但是凝血酶原的主要成分,而且还能促使肝脏制造凝血酶原,有利于止血,本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体内维生素K缺乏,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内合成不足,从而引起出血,发病原因如下:  

   1.母体缺乏维生素K: 母体缺乏维生素K至维生素K经胎盘转运不足,经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大部分新生儿脐血中维生素K缺乏。  

   2.孕期药物影响: 母亲怀孕期间服用影响维生素K代谢及合成的药物导致新生儿期维生素K的缺乏。  

   (1)广谱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如长期应用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的药物,象广谱抗生素和肠道内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能抑制肠道内寄生的非致病菌,减少肠道内维生素K的合成,导致维生素K的缺乏。  

   (2)维生素A和D: 摄入过量的维生素A和D,也能抑制维生素K2的肠内合成。  

   (3)抗凝和抗惊厥药物:口服抗凝药物如双香豆素的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可与维生素K竞争,减少凝血酶原在肝脏内的合成。  

   孕妇服用抗惊厥药物后,可经胎盘输送,并以类似抗凝药物的作用来抑制维生素K的生成,引起新生儿维生素K的缺乏。  

   3.摄入不足: 新生儿吃奶量少且母乳中维生素含量低,平均为15µg/L(牛奶中含量为60µg/L),初乳中几乎不含维生素K,缺少丰富的蔬菜,水果,均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90%以上的维生素K缺乏出血是发生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  

   4.吸收,利用功能不良: 因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肠切除,囊性纤维化等疾病引起的小儿肠道吸收不良,均可引起维生素K吸收障碍,以及胆道阻塞,胆瘘,胆汁缺乏性疾病,也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5.合成减少: 肠道细菌可合成一部分维生素K,但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维生素K合成减少,在婴儿于肠道菌落出现后,维生素K缺乏则明显减少,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内的正常细菌的生长,可致维生素K缺乏。  

   另外,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及病毒感染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可影响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合成。  

   (二)发病机制  

   维生素K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脂溶性维生素K1(从植物中提取)和K2(从微生物中提取,也可由肠内细菌制造),另一类是水溶性的维生素,即K3和K4(由人工合成),其中以K1和K2最为重要,维生素K控制血液凝结,维生素K是四种凝血蛋白(凝血酶原,转变加速因子,抗血友病因子和司徒因子)在肝内合成必不可少的物质。  

   因为维生素K1,K2均为脂溶性物质,其他脂溶性维生素如A和D都能影响其吸收,口服抗凝药物如双香豆素的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可与维生素K竞争,减少凝血酶原在肝脏内的合成;孕妇服用抗惊厥药物后,可经胎盘输送,并以类似抗凝药物的作用来抑制维生素K的生成,引起新生儿维生素K的缺乏,新生儿及早产儿肝脏功能未发育成熟,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内合成不足,以至维生素K依赖因子生成减少,肠道细菌可合成一部分维生素K,但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维生素K合成减少,维生素K的缺乏将导致凝血功能失常,而出现出血。  

相关疾病
小儿腹泻小儿营养不良新生儿呕吐小儿发烧鹅口疮小儿锌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乳汁吸入性肺炎脐膨出-巨舌-巨体综合新生儿臂丛神经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