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小儿腺病毒性肺炎病因
快速搜索
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 小儿腺病毒性肺炎 > 病因

小儿腺病毒性肺炎病因

易感人群:儿童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症状表现:高热,腹泻

传播方式:呼吸道传染

(一)发病原因

病原体为腺病毒,已知腺病毒有41个血清型别,其中很多与人类上,下呼吸道感染密切有关,我国流行的腺病毒肺炎多数由3型及7型引起,但11,5,9,10,21型亦有报道,临床上7型重于3型,从我国北方和南方各地住院病儿的病原学观察(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及白求恩医大,1962。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及病毒研究所,1962~1967,1974~1977。上海第一医学院,1962~1964。广州市人民医院,1973~1983。湖北医学院,1973~1980等)均证明3型和7型腺病毒为腺病毒肺炎的主要病原,从咽拭子,粪便或死后肺组织可以分离出病毒,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早期(发病5~10天或更早)上升4倍以上,在一部分麻疹并发肺炎的严重病例,也得到同样的病原学检查结果,北京等地还发现11型腺病毒也是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较常见的病原(儿科研究所,1964~1966),此外,21,14及1,2,5,6等型亦在我国大陆逐渐出现,台湾则以1,2,5,6型为主,白求恩医大对1976~1988年分离的3,7型腺病毒,进行了基因组型的分析,证明7型多导致重症肺炎。

(二)发病机制

腺病毒是DNA病毒,主要在细胞核内繁殖,耐温,耐酸,耐脂溶剂的能力较强,除了咽,结合膜及淋巴组织外,还在肠道繁殖,可根据其对特殊动物红细胞的凝集能力分为3组,容易引起婴幼儿肺炎的3,7,11,14,21这一组,均能凝集猴红细胞,腺病毒肺炎病变广泛,表现为灶性或融合性,坏死性肺浸润和支气管炎,两肺均可有大片实变坏死,以两下叶为主,实变以外的肺组织可有明显气肿,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及肺泡有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上皮细胞损伤,管壁有坏死,出血,肺泡上皮细胞显著增生,细胞核内有包涵体。

相关疾病
小儿腹泻小儿营养不良新生儿呕吐小儿发烧鹅口疮小儿锌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乳汁吸入性肺炎脐膨出-巨舌-巨体综合新生儿臂丛神经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