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儿童
就诊科室:内科
症状表现:乏力,斑丘疹,皮肤紫癜,点状出血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发病原因
感染因素(26%):
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为β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肺炎球菌和假单胞菌等,以上呼吸道炎较为多见,也可见于肺炎、扁桃体炎、猩红热、菌痢、尿路感染、脓疱疮、结核及病灶感染(皮肤、牙齿、口腔、中耳)等。病毒感染中有风疹、流感、麻疹、水痘、腮腺炎、肝炎等。寄生虫感染也可引起本病,以蛔虫感染多见,还有钩虫、鞭虫、绦虫、血吸虫、阴道滴虫、疟原虫感染等。
过敏因素(35%):
过敏性紫癜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对某些过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增高,导致皮下组织、粘膜及内脏器官出血及水肿。过敏原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但对每一具体病例寻找其确切病因,往往有一定的难度。通常认为可能与多种诱发因素有关,但直接致病因素常难肯定。
其他因素(25%):
昆虫咬伤、植物花粉、寒冷、外伤、更年期、结核菌素试验、预防接种、精神因素等均可引起。另外在血液透析病人、淋巴瘤化疗后病人及Guillain-Barre综合征病人中,也有引起过敏性紫癜的报道。
发病机制:
无菌性血管炎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除毛细血管外,也可累及小动脉和小静脉,皮肤损伤主要见于真皮血管,可有急性炎症反应,血管周围见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细胞浸润,红细胞经血管壁渗出,发生水肿,邻近血管的胶原纤维肿胀,血管壁有纤维样坏死及间质水肿,重者呈坏死性小动脉炎,肠道改变以粘膜下为常见,呈显著水肿,出血,重者可发生粘膜溃疡,肾脏改变主要累及肾小球,呈局灶性或弥漫性损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局部纤维化和血栓形成,灶性坏死,亦可见新月型病变,荧光显微镜检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有膜性和广泛性增殖性改变,并可见IgG,C3及颗粒纤维蛋白沉积,少数病例病变可涉及心,肺,胸膜和颅脑血管,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