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眼科,五官科
症状表现:晶状体混浊,视物变形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黄斑区毛细血管拱环的形态,已发生病变的小血管的变形,扭曲现象,以及来自病变区域的异常强荧光,荧光遮蔽或点状,不规则状的荧光渗漏。
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早期,眼底表现仅中心凹变浅,黄斑区黄色斑点,尚未出现色素上皮改变,这时荧光血管造影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如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可发现因RPE损害造成的窗样透见荧光,如孔周脱离明显,还可见中心强荧光外的环状弱荧光区。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OCT检查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观察非常直观,确切,可以提供黄斑裂孔及其深部的视网膜切面特征,分析黄斑裂孔的位置,形态,大小,视网膜及玻璃体的关系,确定是否存在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区浅脱离及菲薄透明的黄斑前膜,并可清晰鉴别全层孔,板层孔或假性黄斑孔,对于单眼IMH患者,OCT检查还可以用于评价对侧眼形成MH的风险,在一项研究中发现21%的患者对侧眼存在玻璃体黄斑异常。
Ⅰ期黄斑裂孔显示正常黄斑中心凹消失,其下方出现一低反射区域,黄斑内层组织未见破裂,中心凹区域可见玻璃体牵引,Ⅱ期IMH的OCT图像显示视网膜内表面破裂并伴小的,全层视网膜组织缺失,Ⅲ期黄斑裂孔显示为界限清楚的中心凹全层视网膜缺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边缘厚度增加,伴有光反射的下降以及视网膜内的水肿,有时可见裂孔前假性孔盖的高回声,Ⅳ期显示为全层黄斑裂孔伴玻璃体从黄斑和视盘完全脱离,OCT的出现和应用进一步证实和完善了Gass对IMH的分期,并对判断手术指征有重要指导意义。
3.功能检查
视野检查作为一种心理物理学检查方法,通过对黄斑阈值的测定,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黄斑部疾病的早期改变,利用自动视野计,能够根据黄斑病变范围进行相应的区域性光敏感度分析。
早期特发性黄斑裂孔可无视野异常,晚期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光敏感度下降,可能与视敏度差,视网膜水肿,光感受器排列紊乱,黄斑前膜遮挡,血管渗漏等有关,利用光敏感度的变化及光阈值的波动,可以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进展及手术效果进行视功能评价。
测定黄斑功能常选用的视觉电生理检查包括明视视网膜电图,暗视红光和明视红光视网膜电图,闪烁光视网膜电图,局部视网膜电图(local macular electroretinogram),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视觉诱发电位等,其中mERG检查具有客观,准确,定位,定量的特点,能够更加精确,敏感,快速地测定后极部视网膜23°范围内的视功能,特发性黄斑裂孔对全视网膜电活动影响不大,早期的视觉电生理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幅降低,而多焦ERG的改变较为明显,表现为黄斑区细胞功能普遍降低,中心凹反应明显下降或消失,作为评价视功能的客观和较敏感的指标,对分析病情进展和手术效果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