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检查
快速搜索
首页 > 五官科 > 眼科 >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 > 检查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检查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五官科,眼科

症状表现:视物变形,眼底改变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1.FFA检查 FFA能清晰地显示黄斑区毛细血管拱环的形态,病变小血管的变形,扭曲现象,以及来自病变区域的异常强荧光,荧光遮蔽或点状,不规则状的荧光渗漏。

在特发性黄斑部前膜早期,眼底表现仅有玻璃纸或丝绸样反光,尚未出现视网膜被牵引造成的改变,这时荧光血管造影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有时能发现RPE损害造成的透见荧光。

随着疾病的发展,黄斑区视网膜被牵引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主要有:

(1)黄斑区的小血管受黄斑前膜的牵拉,迂曲蛇行或变直,黄斑拱环变小,变形或移位,根据血管被牵拉的程度,Maguire等将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分为4级,所代表受影响血管范围分别为1个象限,2个象限,3个象限和4个象限,视网膜大血管很少有异常表现。

(2)在进行性发展的特发性黄斑部前膜中,由于膜的牵拉使血管屏障受损,出现染料渗漏,有时还可见膜染色。

(3)有黄斑囊样水肿者呈星形或花瓣状渗漏,由于黄斑区被牵引,黄斑囊样水肿多不典型,呈不规则的荧光积存。

(4)如果黄斑前膜较厚,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荧光遮蔽,极少数情况下,局部视网膜浅层伴随微小出血斑,也表现为荧光遮蔽。

2.OCT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20世纪9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新型非接触性,非侵入性断层成像技术,采用光反射进行测量,其轴向分辨力高达10µm,能显示眼后段的显微形态结构,类似于活体组织病理学观察,OCT检查对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观察非常直观,确切,显示率达到90%以上,可以诊断菲薄的透明黄斑前膜,提供黄斑前膜及其深部的视网膜切面特征,分析黄斑前膜的位置,形态,厚度及与视网膜玻璃体的关系,确定是否存在黄斑囊样水肿,全层孔,板层孔或假性黄斑裂孔,以及是否存在黄斑区浅脱离。

通过OCT检查即可明确黄斑前膜的诊断,特别是在早期临床表现轻微,眼底检查仅出现玻璃膜样反光时,OCT即能显示出黄斑前膜,在OCT检查中其主要表现为:

(1)与黄斑部视网膜内层相连的中高增强增宽的光带,有时前膜与视网膜内表面广泛粘连而难以分辨其界限,有时可呈团块状向玻璃体腔凸起。

(2)视网膜增厚,如果伴有黄斑部水肿,可见中心凹凹陷变浅或消失。

(3)如果黄斑前膜围绕中心凹,产生向心性收缩,中心凹呈陡峭状或狭小的外形,形成假性黄斑裂孔。

(4)如果神经上皮层部分缺失,则形成板层黄斑裂孔,通过OCT检查还可以定量测量黄斑前膜的厚度,Wilkins等对169眼黄斑前膜进行测量,平均厚度为(61±28)µm。

3.视野检查 视野检查作为一种心理物理学检查方法,通过对黄斑阈值的测定,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黄斑部疾病的早期改变,利用自动视野计,可以根据黄斑病变范围进行相应的区域性光敏感度分析,早期特发性黄斑部前膜可无视野异常,晚期的视野改变多数为不同程度的光敏感度下降(图5),利用光敏感度及光阈值的波动,可以对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病程进展及手术效果进行视功能评价。

4.视觉电生理检查 测定黄斑功能常选用的视觉电生理检查包括明视视网膜电图,暗视红光和明视红光视网膜电图,闪烁光视网膜电图,局部黄斑视网膜电图(local macular electroretinogram),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视觉诱发电位等,其中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具有客观,准确,定位,定量的特点,能够更加精确,敏感,快速地测定后极部视网膜23°范围内的视功能,特发性黄斑部前膜对视网膜电活动影响不大,早期的视觉电生理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晚期局部黄斑视网膜电图和多焦视网膜电图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幅降低,被认为可能与黄斑前膜对视网膜组织的牵拉,造成视锥细胞的排列方向发生改变以及屈光间质透明度下降等有关,这两项检查作为评价视功能的客观和较敏感的指标,对分析病情进展和手术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关疾病
近视眼干眼症沙眼散光红眼病白内障青光眼麦粒肿V型外斜视V型内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