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口腔科,五官科
症状表现:创伤,下颌后缩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全身因素(28%):
儿童时期全身慢性疾患所致颌骨发育不良,后牙萌出不全,后牙槽高度也不足,而前牙尚继续萌出,前牙槽高度过大,或下颌骨向前向上旋转。
遗传或先天因素(19%):
上颌发育过大;下颌发骨向前向上旋转。磨牙严重颊舌向错位,或后牙过度磨耗,使垂直距离降低。咀嚼肌张力过大,牙尖交错位(inter cuspal position,ICP)紧咬合时各肌电位大,抑制后牙槽骨生长。
其他(8%):
多数乳磨牙或第一恒磨牙早失,降低了颌间距离,同时缺乏咀嚼力的刺激,影响颌骨及牙槽的发育。下颌的先天缺失部分切牙,乳尖牙过早缺失,前牙无正常接触而过度萌出。
发病机理
主要是由于牙槽骨或颌骨的前后部高度配合不当,使上下颌前牙的覆合变深,表现形式有3种:
Ⅰ型是前牙牙槽骨或颌骨高度正常,而后牙牙槽骨或颌骨高度不足。
Ⅱ型是前牙牙槽骨或颌骨高度过大或下颌体向上旋转,而后牙牙槽骨的高度正常。
Ⅲ型是前牙牙槽骨或颌骨的高度过大而后牙牙槽骨或颌骨的高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