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老人
就诊科室:内科,血液科,肿瘤科
症状表现:消瘦,胸痛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感染(35%):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涉及病毒,细菌,放射线以及某些化学物质等多种因素,已知EB病毒与高发区Burkitt淋巴瘤发病有关,病变组织中98%可检出EB病毒基因组,体外实验表明EB病毒是潜在致癌病毒,促使B细胞永生化,是Burkitt淋巴瘤发病的起始事件,经疟疾感染或其他免疫因子刺激使永生化B细胞增殖,发生染色体易位,导致c-myc基因激活和恶性转化,鼻型结外T/NK细胞淋巴瘤也与EB病毒有关,95%病变组织中存在EBV编码小分子RNA,已知日本南部及加勒比海湾地区高发的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与人类亲T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感染密切相关,已从患者肿瘤组织中分离出该病毒,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反应性病变起始而引起的恶性变,临床观察应用抗螺旋杆菌治疗(消除抗原刺激)淋巴瘤病变可消失。
机体的免疫功能障碍(25%):
机体的免疫功能障碍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有关,艾滋病,某些遗传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或自家免疫性疾病,如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联合免疫缺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舍格伦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低γ球蛋白血症以及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如器官移植等疾病)所致免疫功能异常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高危因素。
长期服用苯妥英钠(25%):
核爆炸及核反应堆意外的幸存者,接受放疗和化疗的肿瘤患者发病危险增加,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可引起淋巴组织增生,其中部分患者可能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
发病机制
1.病理组织学特点
(1)病变部位正常淋巴组织结构全部或部分破坏。
(2)呈现大量单一异型淋巴细胞。
(3)异型淋巴细胞可浸润被膜及邻近正常组织。
(4)出现较多病理分裂象。
2.病理组织学分类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分类经历了一系列演变,20世纪60年代广泛采用Rappaport提出的单纯形态学分类,70年代随免疫学的发展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出现了区分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来源的Lukes-Collins及Keil等免疫学分类,80年代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制定了工作分类(working formulation),基于近10余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研究取得的巨大进展提出了“修改的欧洲-美洲淋巴组织肿瘤分类(REAL分类)”(1994),在此基础上由世界卫生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制定了“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世界卫生组织分类(WHO分类)”(1997),WHO分类的特点是强调根据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组织学,免疫学表型,细胞遗传学和临床表现,病程,原发部位诸特征将非霍奇金淋巴瘤界定为不同的疾病类型(entity),新分类虽然类型繁多,但进一步阐明了非霍奇金淋巴瘤各疾病类型间的不同生物学和临床特点,使诊断和治疗可能区别对待,更具有针对性,更趋合理化,个体化,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目前我国正在推广应用“WHO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