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病因
快速搜索
首页 > 肿瘤科 > 肿瘤内科 >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 > 病因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病因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症状表现:嗳气,腹部不适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一)发病原因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二)发病机制

较为常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病理类型有以下几种:

1.腺瘤(adenoma):多数腺瘤呈乳头状或息肉状,突出于黏膜表面,可为单发或多发,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最常见者,根据其病理特征又可分为:

(1)管状腺瘤(tubular adenoma):此种腺瘤多为单个,呈息肉状生长,大多有蒂,易出血,基底宽者一般体积较大,组织学上主要是由增生的肠黏膜腺体组成,上皮细胞可有轻度异形性,属真性肿瘤。

(2)乳头状腺瘤(papillary adenoma)和绒毛状腺瘤(villous adenoma):由于此类瘤易于癌变,据报道21%~47%的十二指肠癌来自十二指肠绒毛状腺瘤的恶变,故此种腺瘤越来越受到临床上的重视和警惕,这种腺瘤常为单发,表面呈乳头状或绒毛状隆起,基底部宽,无蒂或短蒂,组织学上见此种腺瘤表面由一层或多层柱状上皮覆盖,间质富含血管,故临床上极易出血,柱状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黏液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异形性,故其恶变率大于腺瘤样息肉,不同的文献报道其恶变率在28%~50%。

(3)Brunner瘤:又称息肉样错构瘤或结节样增生,肿瘤多位于黏膜下,呈息肉样突起,直径可由数毫米至数厘米,无明显包膜,镜下可见黏膜肌层下,十二指肠腺增生,由纤维平滑肌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小叶结构,本腺瘤除可偶见有细胞的典型增生外,很少恶变。

(4)非瘤性息肉:如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和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均属非瘤性息肉,一般可自行消失。

(5)胃肠道息肉综合征:如Gardner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等,此类病变均为多发性,可分布于全消化道,十二指肠的病变可发生恶变。

2.平滑肌瘤(leiomyoma):十二指肠平滑肌瘤起源于胚胎间叶组织,发病原因不明,平滑肌肿瘤由一组平滑肌组成,分界明显,常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直径小的不到1cm,大者可超过10cm达20cm左右,肿瘤生长方式有多种,可突入肠腔,也可在肠壁或向肠腔外生长,一般质地较韧,有时可发生变性,平滑肌瘤表面黏膜有丰富的血管,故可因糜烂,溃疡而发生消化道大出血,若良性平滑肌瘤的肿瘤细胞发生细胞核有丝分裂异常活跃时,则表明有恶变,其恶变率为15%~20%,据北京协和医院统计,十二指肠平滑肌瘤常见的发生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居多,中年人发病为多见,平均年龄为56.6岁。

3.类癌(carcinoid)及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广义的类癌包括许多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的类癌起源于肠嗜铬细胞(ECL),这些细胞属于一族具有共同生化特性的胺前体摄取和脱羧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APUD细胞),是许多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共同起源,十二指肠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除胃泌素以外多数无症状,肿瘤直径约1~5cm,60%为良性,较为常见的有:胃泌素瘤(gastrinoma),生长抑素瘤(somatostatinoma),神经节细胞旁神经节细胞瘤(gangliocytic paraganglioma),肿瘤主要分布于近端十二指肠,以十二指肠第二段壶腹周围最为常见,可能与局部的细胞分泌功能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在卓-艾综合征中,70%的胃泌素瘤位于十二指肠。

4.其他:

个别病例报道,较为罕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还有脂肪瘤(lipoma),血管瘤(hemangioma),纤维瘤(fibroma),错构瘤(hamartoma)等。

相关疾病
结肠癌阴道癌大肠癌子宫癌淋巴瘤骨癌食道癌脂肪瘤直肠癌甲状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