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女性
就诊科室:妇产科,肿瘤科
症状表现:停经,阴道出血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营养不良因素(15%):
实验动物中缺乏叶酸可致胚胎死亡,推测母体缺乏叶酸可能和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有关,特别在胚胎血管形成期(受孕后13~21天),如营养物质中缺乏叶酸和组胺酸,会影响胸腺嘧啶的合成,从而导致胎盘绒毛的血管缺乏以及胚胎坏死,葡萄胎的绒毛基本病理改变也符合此点,从葡萄胎的地理分布看,葡萄胎及滋养细胞肿瘤高发于以大米和蔬菜为主食的居民中,因食品烹煮过久,破坏和丢失大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叶酸,国外学者也证实滋养细胞疾病患者血清中叶酸活力很低,也有报道葡萄胎者尿素,肌酐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和总蛋白明显降低,认为上述发现系饮食不当和分解代谢异常所致。
病毒感染(10%):
有报道认为葡萄胎与病毒感染有关,20世纪50年代Ruyck曾报道在葡萄胎和绒癌组织中分离出一种滤过性病毒,称为“亲绒毛病毒”,并认为这种病毒是导致滋养细胞肿瘤的原因,但迄今30余年,未再有人证实这种病毒的存在,20世纪60年代有作者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查滋养细胞肿瘤标本,见到一些细胞浆内的包涵体,类似实验性白血病中见到的病毒颗粒,因此提出滋养细胞肿瘤由滤过性病毒诱致的看法,但也有异议。
内分泌失调(5%):
WHO综合报告,15~20岁组葡萄胎发生率较20~35岁组为高,40岁以上发病的危险性增加,50岁以上妊娠后发生葡萄胎的危险性将是20~35岁者的200倍,此时期都为卵巢功能尚不完全稳定或已逐渐衰退特点,故联想到滋养细胞肿瘤是否与卵巢内分泌功能密切有关,卵巢功能紊乱是否与产生的卵子不健全有关,动物实验证明,怀孕早期切除卵巢,可使胎盘产生水泡样变性,因而认为雌激素不足可能是引起葡萄胎的原因之一,临床上见到停服口服避孕药的妇女,若在短期内妊娠后再流产者,常可见绒毛有水泡样变性,提示绒毛变性与卵巢内分泌不平衡有关。
种族因素(2%):
葡萄胎多见于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南亚一带更为多见,有人认为可能与种族有关,但种族问题与环境,气候,饮食习惯,水源,传染病,动物媒介等因素相关,夏威夷的不同种族妇女中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病率,东方人(包括日本,中国,菲律宾)占该地居民的49%,但占该地区滋养细胞肿瘤发病人数的72%,而占人口30%的白种人,发病占14%,夏威夷人占人口不到20%,占发病的9%。
细胞遗传异常因素(3%):
葡萄胎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资料,对探讨其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理论意义,对染色质和染色体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葡萄胎的滋养细胞均为性染色质阳性,性染色质在人胚胎的第11天的滋养细胞中出现,可存在于人的一生,在人的女性间质细胞中显示出两个性染色体的一个,在分裂期间可以染色的,因此在低倍显微镜下可以看见,1957年由Park发现性染色质阳性占优势,大部分葡萄胎显示为女性,后来分别有许多作者先后证实,虽然阳性和阴性的比例不一,但总是以染色质阳性者占优势。
免疫因素(5%):
有关HLA问题:对孕妇来说,胎盘是一种不被排斥的异体移植物,胚胎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均有部分来自父方成分,因此,理论上讲在母体内生长,如同异体移植一样,会引起母体的免疫排斥,胚胎之所以不被斥,系绒毛外层有一种缓冲物质,能阻止移植物抗原进入母体,因而不引起母体淋巴细胞反应,已知正常胎盘有人淋巴细胞抗原(HLA),即完整胎盘所含有的细胞均可能表现有HLA抗原,至于滋养细胞是否表达HLA意见尚不一致,不知滋养细胞,绒毛间质细胞或间质血管中胎儿淋巴细胞中的哪一种成分所含有,少数葡萄胎含抗父系HLA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由于葡萄胎的绒毛缺乏间质血管,故胎儿淋巴细胞引起母体形成抗HLA抗体可以排除,但绒毛间质可通过胎盘完整性的破坏,直接与母体接触,仍有可能引起抗体产生,所以还不能得出结论,究竟是葡萄胎滋养细胞抑或间质细胞在母体中致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