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老人
就诊科室:内科,神经内科,中医科
症状表现:目光呆滞,暴怒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一)治疗
有人认为痴呆致病的原因复杂,疗程较长,不可能有满意的,单一的对因治疗药物,而对痴呆的治疗持否定的观点,但也有人认为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在目前尚无对因治疗药物的情况,先进行对症治疗,有益于患者和照料者,主张痴呆患者越早治疗,疗效越好,而晚期患者治疗较困难,当然,按目前的科学水平要彻底治疗痴呆是不可能的,但药物治疗是可以改善部分脑功能,对轻症患者重点应加强心理支持与行为指导,使病人尽可能长期保持生活自理及人际交往能力,鼓励病人参加适当活动和锻炼,并辅以物理治疗,康复治疗,作业治疗,记忆和思维训练,重症病人应加强护理,注意营养,预防感染,药物治疗痴呆的主要目的为:①延缓或阻止痴呆严重程度的加重;②减轻痴呆程度和改善记忆功能;③抑制和逆转痴呆早期的关键性病理发生;④提高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⑤减少并发症,延长存活期。
1.对症治疗:目的是控制伴发的精神病理症状。
(1)抗焦虑药:如有焦虑,激越,失眠症状,可考虑用短效苯二氮卓类药,如阿普唑仑,奥沙西泮 (去甲羟安定),劳拉西泮(罗拉)和三唑仑(海乐神),剂量应小且不宜长期应用,警惕过度镇静,嗜睡,言语不清,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等副作用,及可能出现的矛盾反应,加剧焦虑和激越,增加白天活动有时比服安眠药更有效,应注意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加剧病人的不安和失眠,此时可以佐以少量镇痛药,同时应及时处理其他可诱发或加剧病人焦虑和失眠的躯体病,如感染,外伤,尿潴留,便秘等。
(2)抗抑郁药:AD病人中约20%~50%有抑郁症状,抑郁症状较轻且历时短暂者,应先予劝导,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环境改善即可缓解,必要时可加用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对老年病人的主要副作用是直立性低血压,中枢胆碱能副作用谵妄和外周抗胆碱能副作用口干,便秘,青光眼加剧和排尿困难,去甲替林和地昔帕明副作用较轻,也可选用多塞平(多虑平)和马普替林,近年来我国引进了一些新型抗抑郁药,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帕罗西汀(赛乐特),氟西汀(优克,百优解),均每次20mg,口服,1次/d;舍曲林(左洛复)50mg,口服,1次/d,这类药的抗胆碱能和心血管副作用一般都比三环类轻,但氟西汀半衰期长,老年人宜慎用。
(3)抗精神病药:有助控制病人的行为紊乱,激越,攻击性和幻觉与妄想,但应使用小剂量,并及时停药,以防发生毒副反应,氯丙嗪因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抗胆碱能副作用,老年人一般少用,可考虑小剂量奋乃静,常用量4~8mg/d,口服,硫利达嗪的体位低血压和锥体外系副作用较氯丙嗪轻,对老年病人常见的焦虑,激越有帮助,是老年人常用的抗精神病药之一,但易引起心电图改变,宜监测ECG,氟哌啶醇的镇静和体位性低血压作用较轻,缺点是容易引起锥体外反应。
近年临床常用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等,疗效较好,心血管及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少,适合老年病人,利培酮0.25~2mg/d,奥氮平2.5~5mg/d。
2.益智药或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目的在于改善认知功能,延缓疾病进展,这类药物的研制和开发方兴未艾,新药层出不穷,对认知功能和行为都有一定改善,认知功能评分也有所提高,按益智药的药理作用可分为作用于神经递质的药物,脑血管扩张剂,促脑代谢药等类,各类之间的作用又互有交叉,现列表如下(表9)。
(1)作用于神经递质的药物:1980年代AD药物治疗策略主要源于“胆碱功能低下”假说,神经化学和药理学资料均显示AD病人核心症状记忆丧失与大脑乙酰胆碱水平密切相关,AD的胆碱能神经元系统有特异性神经递质缺陷,AD的胆碱能神经元明显受损,特别是皮质和海马,前脑Meynert基底核(nbM)和中膈区等部位,这些脑区的乙酰胆碱基转移酶(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降低,胆碱能系统活性下降,引起脑中乙酰胆碱浓度的减少,而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结果证明,胆碱能系统和记忆,学习能力密切有关,胆碱能系统阻滞能引起记忆,学习的减退,与正常老年的健忘症相似,如果加强中枢胆碱能活动,则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学习记忆能力,因此,胆碱能系统改变与AD的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即所谓的胆碱能假说,拟胆碱治疗目的是促进和维持残存的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这类药主要用于AD的治疗。
(2)脑代谢赋活药物:此类药物的作用较多而复杂,主要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皮质细胞对氧,葡萄糖,氨基酸和磷脂的利用,促进脑细胞的恢复,改善功能脑细胞,从而达到提高记忆力目的,目前此类药物很多,常用的有下面几类。
①麦角碱衍生物:此类药物的代表药有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双氢麦角碱,喜德镇),舒脑片,尼麦角林(脑通)等。
A.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双氢麦角碱):此药为3种麦角碱双氢衍生物的等量混合物,有较强的α受体阻断作用,能改善脑神经元对葡萄糖的利用,可与多种生物胺受体结合,产生部分或完全的激动或拮抗,改善老年人脑内神经递质传递功能,改善脑血流循环,使缺血动物脑皮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脑的氧利用增加10%,阻滞血管α和5-HT受体,抑制血管收缩,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原用于急性缺血和出血性脑病,卒中后遗症,血管痉挛性头痛等脑血管疾病,目前主要用于痴呆疾病的治疗,据报道对VD疗效比AD好,另外也有此药可延缓认知功能下降速度的报道,但也有人对其临床效果的报道持怀疑态度,此药不良反应少,少数人有暂时胃部不适如恶心等,个别患者可发生烦躁不安,窦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等,严重动脉硬化,心脏器质性损害,肾功能障碍及低血压患者禁用。
B.尼麦角林(脑通):又名麦角溴烟酯,为一半合成麦角生物碱类,是脑血管循环代谢改善剂,能加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氧和葡萄糖的利用,促进神经递质多巴胺的转换,从而改善记忆功能,使慢性脑功能不足所产生的诸如行动不便及语言障碍等症状群获得好转,偶有暂时性直立性低血压及眩晕发生,少数人有心慌,出汗,颜面潮红,恶心和失眠等反应。
C.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舒脑宁):为3种麦角生物碱半合成混合制剂,作用于脑血管运动中枢,抑制血管紧张,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和增加氧利用,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脑外伤后的头痛,头晕,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口干等,5.0mg/d,分早晚两次服,肌内或皮下注射,0.3mg/次,1次/d。
②吡咯烷酮衍生物:此类药物应用较早,其主要作用为增强神经传递,平衡细胞内外Ca2 和Na 浓度,影响载体介导的离子转运,进而恢复脑细胞功能。
A.吡拉西坦:能激活,保护脑神经元,改善各种类型脑缺氧及理化因素造成的脑损伤,改善微循环和红细胞柔韧性,抑制血小板凝集等,用于脑动脉硬化及脑血管意外所致的记忆和思维功能减退,长期服用未发现毒性反应,仅偶有口干,食欲缺乏,便秘,睡眠不佳等,停药后即可消失。
B.吡拉西坦(piracetam):茴拉西坦(吡乙酰胺),为GABA衍生物,可增进脑细胞腺苷酸激酶活性,促进ATP形成,增加葡萄糖利用和蛋白质,脂类及RNA合成,对AD的注意力,记忆力有一定改善作用,剂量1.2~2.4g/d,分3次服,常有口干,食欲减退等副作用,有报道与胆碱同用效果好。
C.茴拉西坦:商品名阿尼西坦,三乐喜,是吡咯烷酮第2代新药,1988年上市,本药主要作用为对谷氨酸有关受体功能有上调作用,尤其对左旋谷氨酸受体有特异作用,其易通过血脑屏障而选择性作用于海马,对脑细胞代谢有激活作用,保护和恢复神经细胞功能,也能预防和改善电抽搐所致的记忆损害,临床用于脑供血不足和认知损害,在日本被推荐用于脑梗死后抑郁和焦虑,1990年国内进行临床新药验证,和安慰剂作双盲对照实验,共治疗112对老年记忆减退症,50对VD和57对AD患者,疗程均为2个月;剂量为200mg,3次/d,结果表明,3组中本药的疗效均高于安慰剂,能显著改善记忆力和提高痴呆患者的生活能力,不良反应较轻,偶见口干,鼻塞,嗜睡,便秘等。
D.奈非西坦(Nefiracetam):由日本第一制药公司研制和开发的吡咯烷酮类第3代新药,此药有改善脑细胞代谢和神经传递双重作用,对脑内胆碱能系统功能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对脑内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有激活作用,能促进单胺系统新陈代谢等作用,已有用此药治疗AD和VD的报道,结果表明不但可改善认知功能,而且也可治疗精神症状,如情绪失控,孤独淡漠和行为障碍等,1998~2000年国内6个地区15个医院联合对此药按严格的GCP标准,进行长达6个月的和安慰剂双盲对照治疗轻到中度AD和VD临床验证工作,结果表明,此药都有改善AD和VD患者的记忆认知功能作用,其中AD优于VD,其不良反应较轻,主要为口干,恶心,呕吐,头晕,兴奋和失眠等,今后乃须进一步加以论证。
E.吡硫醇(脑复新):为VitB6衍生物,可增强颈动脉的血流量,促进脑内葡萄糖及氨基酸的代谢,改善全身的同化作用,并有促进脑生物电作用,该激活作用不使患者兴奋而失眠,但可使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提高,临床用于多种脑功能障碍,剂量300~600mg/d,分3次服,不良反应有食欲减退,恶心,皮疹,偶有兴奋失眠,但停药即可消失,孕妇忌用。
③Ca2 拮抗药:目前研究证实,细胞内钙浓度过高或钙超载也是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如果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可引起神经可逆性和认知功能的减低,严重时细胞死亡而出现痴呆,用Ca2 拮抗药可能有助缓解AD进展。
A.氟桂利嗪(西比灵):属二苯烷基胺化合物,为一选择性Ca2 拮抗剂,对缺血和病理刺激下开放的钙通道起阻滞作用,有扩张脑血管,对神经系统脑血管的作用最为明显,阻止因过量钙离子跨膜进入细胞内引致的细胞损伤与死亡,对多种因素造成的脑或心肌缺氧均有保护作用,能解除血管的痉挛或收缩,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滞度,防止血栓形成,适用于大脑与外周循环障碍的维持治疗,不良反应有嗜睡,疲倦,长期服用有体重增加的报道,如服后出现精神呆板或锥体外系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孕妇慎用,急性脑出血性疾病患者忌用,有震颤麻痹病史者禁用,剂量每晚5~10mg。
B.尼莫地平(Nimodipine):是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第二代新药,1985年首次上市,该药能有效调节细胞内Ca2 浓度,阻止细胞外钙内流和细胞内钙释放,从而消除细胞内钙超载,由于细胞内钙减少,脂质氧化酶系统激活减少,氧自由基底物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生成减少,从而起到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该药为脂溶性,易透过血脑屏障而作用于脑血管,还有较强选择性扩张脑血管作用,在不影响外周血流量和血压的剂量下,能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缺血性损害,动物实验证明,它可促进受伤神经再生,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能增加动物探索行为,改善学习记忆功能,是迄今动物实验中发现的改善记忆作用最强的药,故为目前公认的治疗脑血管病首选药物,尼莫地平每天30mg开始,如能耐受可渐增至90mg/d,分3~4次服,不良反应有头晕,口干,低血压,治疗期间应监测血压,尼莫地平对AD,VD或其他原因痴呆的治疗结果表明,除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外,对患者的情感和行为也有改善治疗效果,国内有人(1988)曾用尼莫地平治疗AD,VD和高血压性记忆障碍,疗程3个月至1年,剂量为120~180mg/d,结果表明患者的指向记忆,联想记忆,无意义图形再生,图形自由回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和记忆商等6项中5项有明显改善,不良反应轻微,偶见胃肠道不适,口干,一过性头晕和皮肤发红,发痒,有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者慎用,孕妇或哺乳期妇女酌情应用,尽可能避免与其他Ca2 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并用。
④抗炎药:免疫反应和炎症可能对在AD的神经元起了破坏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抗炎药应用和AD发病存在明显负相关,有人认为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AD发病原因之一,经常服用阿司匹林或消炎镇痛药的类风湿关节炎老人,患AD和认知障碍的危险性明显降低,在AD患者的脑组织神经病理学研究显示,在老年斑淀粉样核心周围可见包围致密的反应性小胶质,通过对AD患者血清学,脑脊液和死后脑组织的系统检查,发现存在大量特征性的免疫反应(急性期反应物,细胞因子,补体系统,小胶质等的改变),因此也有人提出AD损害特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炎症状,炎性反应参与了细胞内氧化环境产生,导致神经细胞死亡,为此提出了用抗炎药(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可能通过抑制与老年斑形成有关的炎症反应,如抑制小胶质细胞增生,干扰老年斑形成从而缓解AD组织破坏的进程或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而影响AD疾病过程。
3.护理:老年痴呆的病因不明,发病因素又涉及很多方面,绝不能单纯的药物治疗,临床细致科学的护理对患者行为矫正,记忆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对长期卧床者,要注意大小便,定时翻身擦背,防止褥疮发生。
(2)对兴奋不安患者,应有家属陪护,以免发生意外。
(3)注意患者的饮食起居,不能进食或进食困难者给予协助或鼻饲。
(4)加强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记忆力的训练。
(二)预后
AD为慢性进行病程,总病程一般为2~12年,北京地区调查,平均病程8年,通常可将病程分为3期,但各期间可存在重叠与交叉,并无截然界限。
第1期(早期):一般持续1~3年,以近记忆障碍,学习新知识能力低下,视空间定向障碍,缺乏主动性为主要表现,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
第2期(中期):病程继续发展,智能与人格改变日益明显,出现皮质受损症状,如失语,失用和失认,也可出现幻觉和妄想,神经系统可有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统症状,生活部分自理或不能自理。
第3期(后期):呈明显痴呆状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有明显肌强直,震颤和强握,摸索及吸吮反射,大小便失禁,可出现癫痫样发作。
总的预后不良,部分病人病程进展较快,最终常因营养不良,肺炎等并发症或衰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