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感染科
症状表现:黄疸,,高热
传播方式:寄生虫传播
病因:
巴贝虫原虫是寄生于哺乳动物和鸟类等脊椎动物红细胞内的蜱媒原生动物,属于原生动物亚界(Protozoa)顶端复合物门(Apicomplexa)孢子虫纲(Sporozoasida)梨浆虫亚纲(Piroplasmia)梨浆虫目(Piroplasmida)巴贝虫科(Babesiidae)的巴贝虫属(Babesia),可分为小型及大型两类虫种,通常小型为2.5μm以下,可引起人巴贝虫病。
原虫在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内寄生阶段是进行芽生增殖(budding)的过程,它们不断地使红细胞破裂而游离到血液中,再侵入其他红细胞内而扩大其感染,这些含有原虫的红细胞被蜱类摄入后,只要红细胞仍然保持完好形态,原虫即可在红细胞内发育到有性阶段而形成合子(zygote),不断地分裂增殖而产生大量弯体虫(vermicule),从破裂的蜱肠上皮细胞逸出而进入整个蜱体腔的弯体虫,当进入蜱涎腺细胞时,即经裂体增殖(schizogony)而呈半圆梨形体,当此腺型原虫随蜱吸血感染给脊椎动物时,即可从动物血液涂片上见到原虫。
发病机制
从研究发病动物的病变状态看,因被感染的动物种类和巴贝虫种与株的差异而有明显不同,据电镜下观察,微小巴贝虫的裂殖子首先用其前端贴近红细胞,当迅速侵入红细胞时,将部分红细胞膜带进,使其凹入而形成空泡,直到红细胞膜裂解时,空泡随之消失,原虫则分布于胞质中,终致红细胞发生溶解,此即见于重症的主要病变过程,大量含有原虫的红细胞有时集聚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壁上,以致引起血液淤积和毛细血管堵塞,受侵器官出现局部缺血直至发生组织坏死,由于肝脏窦状隙血液淤积而导致肝肿胀,细胞变性乃至坏死,以中心静脉周围最为多见,可见肿胀的肝脏等器官染有胆汁,在肝,脾中常可看到吞噬红细胞现象,肝,脾,骨髓等造血组织增生,在动物巴贝虫病,脑组织受到侵害也屡见不鲜,死亡病例可见溶血性贫血,脾增大至2~5倍,肾脏肿大,伴有出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