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异尖线虫病病因
快速搜索
首页 > 传染科 > 异尖线虫病 > 病因

异尖线虫病病因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感染科

症状表现:腹痛,,上腹部疼痛

传播方式:粪口传播

感染(30%):

异尖线虫隶属于蛔目,蛔亚目,异尖科,目前已知异尖科(Anisakidae)至少有30多虫种,因为幼虫鉴定比较困难,容易造成同物异名,较为公认可使人致病的虫种主要有4个属:①异尖线虫属(Anisakis),包括简单异尖线虫(A.simplex),典型异尖线虫(A.typica),抹香鲸异尖线虫(A.physeteris);②伪地新线虫属(Pseudoterranova),包括伪地新线虫(P.decipiens),海豹线虫(Phocanema),钻线虫(Terranova);③对盲囊线虫属(Contraceacum);④宫脂线虫属(Hysterothylacium),包括鲔蛔线虫(Thynnascaris)等,我国海域鱼类曾发现有简单异尖线虫,伪地新线虫或宫脂线虫寄生,但未见人体感染的报道,异尖线虫成虫形似蛔虫,雄虫长为31~90mm;雌虫为63~100 mm,成虫寄生在鲸,海豚,海豹,海狮等海生哺乳动物的胃,虫卵大小50.7μm×53μm,随宿主粪便排入海水中,受精卵细胞经发育后形成胚胎,并成为含第一期幼虫的成熟期,在海水温度适宜(约10℃)时,卵内幼虫脱壳而出,发育为第二期幼虫,长约230μm,在海水中能自由游动,可存活2~3个月,当第二期幼虫被海水中甲壳类动物(第1中间宿主)如磷虾等吞食后,即钻入体腔,并在其血腔内发育成第三期幼虫,当海鱼和软体动物(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含幼虫的甲壳类后,幼虫钻入消化道及其内脏与肌肉组织内寄生,含第三期幼虫的海鱼被海生哺乳动物(终宿主)吞食后,幼虫钻入其胃黏膜内成群生长,发育为雌,雄成虫,交配产卵,完成其生活史,人不是异尖线虫的适宜宿主,第三期幼虫可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各部位,亦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但此幼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一般在2~3周内死亡。

异尖线虫属第三期幼虫在鱼体内常由肠道移行至各种组织内寄生,以腹腔为多,当鱼死亡后,幼虫移行至体壁肌肉内,在鱼体内的第三期幼虫形态细长,大小约30mm×1mm,有侧索,在横切面呈Y形,口周围有三个唇(背面一个,腹面两个)和钻齿一个,食管为白色的圆柱状,可分为肌肉部在前端和后端的腺体状胃囊,并与肠道相连,肛门在末端,排泄孔开口于腹部神经环的水平,在钻齿后面,性器官明显,我国东海,黄海和北部湾的近海内鱼体所见简单异尖线虫第三期幼虫,大小约为18.73mm×0.14mm,食管长度平均为2.29mm,,尾长为0.09mm,日本学者根据其体长,宽和胃与尾部形态等特征,分为Ⅰ,Ⅱ,Ⅲ型,异尖线虫幼虫对理化因素抵抗力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3%~15%氯化钠溶液对幼虫不能快速致死,可存活96~233h;38度白酒中存活2.5~48h;60度白酒中存活0.2~2.2h;15%醋精中存活17.6~75.3h;30%醋精中存活l~3h;大蒜原汁中存活5.5~6h;酱油与辣椒汁中分别存活29.8h和154.6h,鲱鱼体内异尖线虫幼虫在-18℃冻存48h才死亡,-20℃ 2h死亡,在2℃存活50天,我国从朝鲜,前苏联进口冰冻鱼中曾发现活幼虫,大型鱼类在冰冻保存时,其深部肌肉内幼虫不一定冻死,本幼虫在加热至60℃即可杀死。

传染途径(30%):

异尖线虫第三期幼虫经口侵入人体,幼虫具有较强钻刺力,可钻入咽喉,胃或肠黏膜引起病变,初次感染时症状轻微,不易发现,多次反复感染后,使机体致敏,则引起较重反应,幼虫钻入胃肠道黏膜,摄取组织成分,引起炎症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如果幼虫继续深入,可达黏膜下层造成黏膜水肿,出血,结缔组织增生,变厚,并伴淋巴管扩张和淋巴管炎,病变组织中央常见幼虫,数日后虫体周围出现嗜酸性脓肿,然后虫体死亡,分解,逐渐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可引起肠梗阻,肠坏死,严重者甚至穿透肠壁,幼虫侵入腹腔后移行至肠系膜,肝,胰,腹壁,腹股沟及口腔黏膜,从手术摘除胃或肠道的病理组织标本中,可见黏膜下有局限性肿块,出血,糜烂和溃疡,肠壁增厚,可达正常的两三倍,是引起肠腔狭窄和肠梗阻的原因。

病理(30%):

病理切片可见黏膜下层有一至数条虫体断面,因虫体侵入该层大多呈卷曲状之故,有时在病灶中心见有残留的虫体碎片或坏死组织,或由于制片原因仅剩虫体角皮或空隙,虫体周围有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等浸润,按病理损害程度,小岛国次(1966)将病理组织像分为四型:Ⅰ型异物性蜂窝织炎型;Ⅱ型脓肿型;Ⅲ型脓肿肉芽肿型;Ⅳ型肉芽肿型,从发病起,病变从Ⅰ~Ⅳ型移行,Ⅰ型与Ⅱ型是渗出性炎症期,可见胃,肠壁高度水肿;Ⅲ型和Ⅳ型属于增生性炎症期,脓肿周围可见由类上皮细胞等组成的肉芽肿。

相关疾病
H7N9型禽流感埃博拉病毒黑热病血吸虫病霍乱鼠疫麻风病疟疾猩红热风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