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婴儿黑矇性痴呆症状
快速搜索
首页 > 神经科 > 神经内科 > 婴儿黑矇性痴呆 > 症状

婴儿黑矇性痴呆症状

易感人群:儿童

就诊科室:内科,神经内科

症状表现:抽搐,紧张,肌阵挛,共济失调,痴呆,腱反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1.临床表现两性均可罹患,起病于1~4岁,突然出现严重惊厥,常呈肌阵挛性或无动作发作,运动和智力发育落后,视力减退,肌张力减低,共济失调,视网膜萎缩,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而渐致全盲,患儿之肌阵挛发作用抗惊厥药物往往无效,常有脑小畸形,出现手足徐动,瘫痪,握持反射和颈肢反射已属晚期。

2.临床分期Morell和Torrss(1960)将本病按临床经过分为4期,并对各期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所见进行了探讨。

第Ⅰ期:生后6~10个月,全身肌张力减低,光反射存在并有追视现象,对声音比较敏感,脑电图示波率不定的不规则波形及高波幅慢波爆发,有时可见局灶性棘波。

第Ⅱ期:1~1.5岁,肌张力开始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紧张性颈反射,有时伴全身强直性抽搐,脑电图以1~2Hz的高波幅慢波为主,有时频繁出现两侧性棘慢波综合,酷似高度失律。

第Ⅲ期:1岁4个月~2岁,经常出现肌阵挛发作,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视力明显减退乃至失明,脑电图示波幅降低,爆发局灶性癫痫波,无觉醒反应。

第Ⅳ期:2岁以后,完全失明,经常出现全身性抽搐,脑电图示低波幅活动,但癫痫波逐渐消失。

3.临床分型

(1)Tay-Sachs病(Ⅰ型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在4~6个月正常发育后,患儿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及退化,对声音有惊跳反应,肌张力低,对周围环境兴奋降低,头不能自控,淡漠发生早,樱红斑可能较晚,惊厥发生较晚,在疾病的进展期,病人对外界刺激反应差,头大,在最后阶段头明显增大,无内脏增大发现。

本病多见于东欧犹太人,但在诊断时不能除外非犹太人及非白人儿童患病。

诊断依赖于氨基己糖酶同工酶A的测定,本症无特殊治疗,一般在3~4岁死亡。

(2)Sandhoff病(Ⅱ型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临床表现类似Tay-Sachs病,但有内脏受累。

(3)少年型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Ⅲ型):发病较Tay-Sachs病及Sandhoff病晚,共济失调和进行性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始于2~6岁,语言丧失,进行性强直状态,手和四肢呈徐动姿势,并有细小痉挛发生,并未发现器官增大,骨骼畸形及空泡细胞,在晚期可失明,患儿多在5~15岁死亡。

相关疾病
脊髓病变脊髓空洞症脊髓损伤脑萎缩脑膜炎帕金森中风面瘫脑瘫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