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儿童
就诊科室:内科,心内科
症状表现:恶心,皮肤白喉,呼吸困难,发绀,腹痛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一)发病原因
该病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与病人或带菌者接触而感染,常限于上呼吸道,形成坚韧的假膜,紧附于其下的组织,用力撕开即出血,假膜开始出现一侧扁桃体的咽区,严重病例可延及另侧扁桃体及悬雍垂,软腭,咽壁并可延伸到喉,气管,支气管而引起支气管阻塞,最后缺氧而死,白喉也可表现为皮肤型,偶尔侵害眼,中耳,颊黏膜,生殖器,常为继发性,全身影响主要是心肌炎,周围神经炎,系白喉外毒素引起。
(二)发病机制
白喉性心肌炎心肌受损的机制是由于白喉杆菌释放毒素,干扰氨基酸从可溶性核糖核酸转换到多肽类结构,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白喉杆菌侵袭力弱,仅在其损伤处的皮肤和黏膜局部生长繁殖,但所产生的外毒素毒性极强,机体吸收后可产生毒血症状,并导致全身性病理变化,以心肌,肾上腺和末梢神经为著,白喉性心肌炎主要累及心肌细胞和心脏传导系统,其病理改变早期可见心脏明显扩大,心肌细胞呈混浊肿胀和脂肪变性,继之出现多发性灶性玻璃样变性,颗粒样变性以及心肌细胞坏死,附近伴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晚期可有结缔组织增生,心脏传导系统可发生变性,坏死及瘢痕形成,导致传导系统功能异常。
白喉杆菌的外毒素可引起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导致变性,坏死和瘢痕形成,常见于白喉病的第1周末和第2周之初,第2周末可出现恢复性改变,包括肉芽组织形成,心肌病变恢复,胶原组织及成纤维细胞增生,至病程第3,第4周心肌可有瘢痕组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