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内科,内分泌科
症状表现:甲状腺肿大,胀感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病因
遗传因素(45%):
CLT由遗传因素与非遗传因子相互作用而产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产生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在欧洲及北美,CLT患者中HLA-B8及DR3,DR5多见,而日本人则以HLA-B35多见,徐春等用PCR-SSCP检测30例汉族CLT患者的HLA-DQA1及DQB1位点的等位基因多态性,发现DQA1-0301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推测可能是中国人发病的易感基因,美国一个研究机构对56个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高加索人家庭的基因进行了分析,鉴定出6个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的基因,其中,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的AITD-1基因与Graves病和CLT有关;位于第13号染色体上的CLT-1及第12号染色体上的CLT-2与CLT的发病有关,此后,他们采用全基因组筛选法研究了一个共有27位家庭成员的美籍华人家庭,发现D1IS4191和D9S175与CLT有关,因而认为不同种族之间存在对CLT的不同基因易感性,Tomer等的研究则显示,决定甲状腺自身抗体产生的一个重要基因位于染色体2q33上,激活途径中必不可少的协同刺激因子CTLA-4基因极有可能就是染色体2q33上的甲状腺抗体基因。
免疫学因素(30%):
免疫学因素导致甲状腺受损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目前多倾向于以下几种机制:
(1)先天性免疫监视缺陷:导致器官特异的抑制性T淋巴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T淋巴细胞可直接攻击甲状腺滤泡细胞。
(2)体液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机制:HK细胞可在抗甲状腺抗体协同下攻击甲状腺滤泡细胞,当抗原抗体结合时,其复合物存在于靶细胞靶面,激活的HK细胞与抗体的Fc片段起反应,而杀伤靶细胞,这种抗体依赖性HK细胞所参与的细胞毒性反应,在CLT中是被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复合物所激活,具有特异的细胞毒性而杀死甲状腺滤泡细胞,此外,TPOAb本身就在甲状腺组织中发挥细胞毒作用。
(3)与补体结合的抗甲状腺抗体对滤泡细胞的溶解作用。
(4)先有淋巴细胞介导毒性,抗甲状腺抗体对其起触发和启动作用。
(5)CLT患者常同时伴随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恶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Ⅰ型糖尿病,慢性活动性肝炎等,也证明自身免疫因素的存在。
环境因素(15%):
感染和膳食中的碘化物是CLT发生的两个主要环境因素,Wenzel等用western blotting研究CLT患者血清中抗Yersinia细菌抗体时发现,这种抗体出现的频数明显高于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说明小肠和结肠感染Yersinia细菌与CLT的发生有关。
在碘缺乏地区或富含碘的地区,CLT的发病率均上升,说明碘在CLT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过量时,遗传易感的动物可发生甲状腺炎,但如碘在甲状腺内不耗竭,可阻止发展成严重的甲状腺炎,其机制尚未阐明,Rose等发现,饮食中添加碘,CLT的甲状腺损害明显加重,CLT发生率增加,甲状腺球蛋白碘化后,CLT中T细胞增殖,主要的致病抗原-Tg自身抗原效力增加,全身免疫反应加重,可导致CLT。
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
(1)肉眼观:典型病例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有些病例表现为一叶腺体增大明显,腺体增大约为正常的2~5倍,表面光滑或细结节状,包膜完整,增厚,与周围组织少有粘连,切面略隆起,质韧如橡皮,呈明显或不明显的分叶状,灰白或灰黄色,由于胶质含量较少而缺乏光泽,类似增生的淋巴结,无出血,钙化或坏死,中后期因广泛纤维化可呈结节状,质地坚硬,部分病例与周围组织粘连。
(2)镜检:主要的组织学特点为甲状腺滤泡破坏,萎缩,腔中胶质含量减少,滤泡上皮嗜酸性变和间质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有突出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形成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淋巴细胞的浸润分布于小叶内,滤泡间及小叶周边较多,小叶间较少,滤泡间的淋巴细胞常形成具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或弥漫分布,淋巴滤泡主要由小淋巴细胞和生发中心各级转化的淋巴细胞组成,而弥漫分布的淋巴细胞主要围绕着退变的上皮,有时见到少量淋巴细胞侵入到滤泡内,分布于上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甚至侵入到滤泡腔内,除有小淋巴细胞外,还可见多少不等的浆细胞,组织细胞,免疫母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淋巴组织与甲状腺组织的比例不等,一般在1/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