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
快速搜索
首页 > 内科 > 血液科 >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病因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内科,血液科

症状表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黏膜出血,碰撞后皮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病毒(40%):

在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病毒感染是一个主要的发病原因,病毒感染可以直接损害巨核细胞,导致骨髓巨核细胞明显下降,肝炎病毒尚可直接入侵早期多能干细胞而引起损害,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小儿注射麻疹疫苗后,骨髓巨核细胞常明显下降,注射3天后可见骨髓巨核细胞变性,呈空泡状改变,血小板减少,这些变化可持续2周,体外实验研究证明,病毒可以在巨核细胞内快速复制,支持巨核细胞受病毒侵害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观点。

此外,病毒相关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血小板免疫性破坏,也是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之一。

细菌 (35%):

许多细菌感染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严重细菌感染所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之一,此外,细菌入侵骨髓,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对骨髓巨核细胞的毒性作用也是细菌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

发病机制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随病原体和感染的严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总的来说,致病的可能机制有:

①巨核细胞直接受损,产生血小板减少;

②病原体直接破坏或消耗血小板,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③免疫介导血小板破坏。

相关疾病
缺铁性贫血过敏性紫癜贫血白血病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妊娠合并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