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内科,血液科
症状表现:褐色尿,黄疸,脱水,弥漫性下腰痛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一)发病原因
高温可直接导致血循环中红细胞损伤。
(二)发病机制
大面积的Ⅱ度或Ⅲ度烧伤后24~48h内可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溶血程度与烧伤面积有关,严重烧伤后贫血,因素是多方面的,与红细胞膜组分,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温度超过49℃时红细胞膜收缩蛋白会变性,使膜弹性及变形性减低,因而红细胞易于破坏,但在某些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温度达46℃时即可发生上述变化,烧伤患者血浆脂质的变化也可能与溶血有关,据文献报道,烧伤休克期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增加,红细胞膜乙醇胺磷脂(PE)含量明显降低,PE在膜脂与膜骨架的连接中有重要作用,PE含量降低是引起红细胞易于破坏的因素之一,严重烧伤后大量产生自由基,红细胞虽自身具有抗活性氧保护体系,但当抗氧化能力不足以对抗自由基时,可造成膜脂质过氧化,使红细胞膜变硬而易于溶破,另外,在高温下,红细胞膜的钙泵(Ca2 ,Mg2 -ATP酶)功能不良,使细胞内钙浓度增高,过多的Ca2 与骨架蛋白结合,使膜变硬或变脆而易被破坏,烧伤后红细胞的损伤是可逆的,至于急性溶血后较长期的贫血,有人认为可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介导的慢性病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