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内科,血液科,肿瘤科,肿瘤内科
症状表现:心肌缺血,中性粒细胞增高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感染 (25%):
多种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细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及结核分枝杆菌所致者;病毒感染如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水痘;立克次体感染等均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多程度常与感染程度成比例,有化脓现象,增多更为明显,甚至引起类白血病反应,此白细胞总数可达50×109/L以上,或出现幼稚细胞。
物理和情绪 (20%):
刺激物理刺激如冷,热,运动,剧痛,抽搐,创伤,妊娠,电休克,缺氧等,情绪激动如忧虑,愤怒,惊吓,过度兴奋等均可使中性粒细胞暂时增高。
炎症及组织坏死(15%):
风湿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特别是幼年型,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血管炎等,中性粒细胞可增多,如合并感染则更易发生,其他炎症如肾炎,胰腺炎,结肠炎,甲状腺炎,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血栓栓塞性疾病等,亦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肿瘤(10%):
胃,肺,肝,胰腺,乳腺,子宫,肾癌等常有中性粒细胞增多,甚可呈类白血病反应,并可作为副肿瘤综合征(paraneplastic syndrome)表现之一,淋巴瘤特别是霍奇金病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
代谢和内分泌紊乱(10%):
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肝性脑病,急性痛风,子痫,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毒和变态过敏反应(8%):
一些化学品和药物如铅,汞,砷,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洋地黄类,5-羟色胺,组胺,肝素,氯酸钾,乙酰胆碱等,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激活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失血及溶血(5%):
急性失血后2h即可见白细胞增多,胸腔,腹腔,关节腔,蛛网膜下隙及颅内出血时,白细胞增多更显著,宫外孕破裂,肝,脾破裂,白细胞增多也明显,大量急性溶血时,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甚可达到类白血病反应程度。
血液病(3%):
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并出现幼粒细胞;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亦明显增多,可达100×109/L以上,成熟中性粒细胞约为90%;巨幼细胞贫血或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以及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其他 (5%):
手术后12~36h即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其程度与手术范围,失血多少及组织损伤程度成比例,脾切除后中性粒细胞增多并可呈类白血病反应,此等变化于脾切除后短期内出现,亦可迟至数月后始出现,多在数周内恢复,亦有持续数月或数年才消失,输血反应也可致白细胞增多。
发病机制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源于造血干细胞,原,早幼及中幼粒细胞等阶段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进行有丝分裂而增生,构成骨髓中粒细胞的增生池,正常时,这些细胞不能穿过骨髓血窦壁,故不能进入外周血液循环,晚幼粒,杆状核,分叶核粒细胞不能增生,晚幼粒细胞一般在外周血中也不能见到,杆状核粒细胞在外周血也少见,分叶核中性粒细胞一部分进入外周血中,其余的与晚幼粒,杆状核细胞存于骨髓中构成有效的贮备部分(贮存池),其数约为血中循环粒细胞的10~15倍,需要时,释放到外周血中,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分钟约有107~108个粒细胞从骨髓贮存池进入血液循环,成熟的分叶核中性粒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循环后,半数随血液循环而游走,称循环粒细胞(circulating granulocyte)是平时能检测到的粒细胞数;其余半数存在于血管壁边缘或依附于毛细血管内皮上,称边缘粒细胞(marginal granulocyte),这两类细胞间可互相转换,形成动态平衡,两类细胞数的总和为外周血中粒细胞总池(total blood granulocyte pool,TBGP)。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机制有三:
1.循环粒细胞与边缘粒细胞之比约为44.3∶55.7,当边缘粒细胞动员到血液循环中,中性粒细胞数可成倍增加,称为假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pseudoneutrophilic granulocytosis),剧痛,运动,癫痫,心动过速或情绪激动时,血流加快,边缘粒细胞快速进入循环池,粒细胞数增高,但粒细胞总池不变,这种增加是暂时的,不会超过2倍以上,而且不出现幼稚细胞。
2.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可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或器官,执行吞噬细胞及异物功能,如其进入组织的速度降低,可导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乙醇,保泰松和吲哚美辛等可阻止粒细胞从血循环进入组织,使血中中性粒细胞增多,这种机制的增多,数量也不会超过2倍以上,也不会出现幼稚细胞。
3.骨髓生成粒细胞及释放入血流的速度增快使粒细胞增多,骨髓中粒细胞贮存部分约为血中循环粒细胞的10~15倍,其成熟与释放加快可使粒细胞数明显增高,如骨髓窦壁完整性遭到破坏,幼稚细胞也可释放入血,感染,炎症,细菌内毒素可促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等刺激骨髓粒细胞增生,释放加快,使血中中性粒细胞大量增加,骨髓受白血病细胞浸润,转移癌细胞浸润及骨髓纤维化时,可损及窦壁,幼稚细胞进入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