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儿童
就诊科室:内科,内分泌科
症状表现:视力障碍,耳流脓,肝脾肿大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90%):
黏多糖贮积症属先天性或原发性代谢异常综合征:1.黏多糖贮积症Ⅰ型(Hurler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由于α-L-艾杜糖酶(α-L-iduronidase)缺乏所致,可分为3个亚型:
(1)Hurler综合征:即MPSIH型。
(2)Scheie综合征即MPS-IS型,亦即7大类中原Ⅴ型(MPS-Ⅴ型)。
(3)Hurler-Sheie综合征,其改变介于前两型之间。
2.黏多糖贮积症Ⅱ型(Hunter综合征)
为伴性(X)连锁遗传性疾病,仅见于男性,由于体内缺乏艾杜糖醛酸硫酸酶而患病,临床表现与X线检查同MPS-1,但其临床进展慢于前者,临床表现轻于前者,该型根据临床表现轻重,又分2个亚型是:
①MPSⅡA,又称重症型;
②MPSⅡB,又称轻症型。
3.黏多糖贮积症Ⅲ型(Sanfilippo综合征)
旧称营养不良性智力发育不全(polydystrophic oligophreni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体内多种酶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智力低下,其他如面貌,身材改变,严重程度不一,根据缺乏酶的不同和临床表现的差异等,又可分4个亚型,即MPSⅢA,MPSⅢB,MPSⅢC和MPSⅢD。
4.黏多糖贮积症Ⅳ型(Morquio综合征)
为较多见的黏多糖贮积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较独特,本型分2个亚型:
(1)MPSⅣA型,其相关缺乏酶为N-乙酰-半乳糖氨糖-6-硫酸盐硫酸酯酶(N-acetyl-galactosamine-6-sulfate sulfatase)。
(2)MPSⅣB型,缺乏酶为β-半乳糖苷酶(bata-galactosidase),该2个亚型,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上可差异较大,通常A型病情较严重。
5.黏多糖贮积症Ⅴ型
现认为该型即为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Seheie型,与Hrular综合征不同之处表现为无严重的角膜混浊,且混浊为周边性,患者智力正常,身材正常或稍矮,寿命基本正常,但有多毛,关节强直,背柱,头颅X线示仅有轻微改变。
6.黏多糖贮积症Ⅵ型(Maroteaux-Lamy综合征)
或称芳基硫酸酯酶B缺乏症(anglsulfatase B deficiency),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缺乏酶即为芳基硫酸酯酶,本型与Hurler综合征基本相似,但智力正常,与Hurler不同者为部分病人尚有骨骺,尤其是股骨头骺后缺血坏死样改变可存在,该症预后较MPSⅠ综合征寿命长,与Hurler鉴别诊断主要根据寿限较长,智力基本正常,及骨骺可存在Hurler尿中硫酸皮肤素及硫酸肝素均增多,而Ⅵ型仅后者增多,在缺乏酶方面Ⅰ型缺α-L-艾杜糖醛酶,Ⅵ型缺芳基硫酸酯酶B。
7.黏多糖贮积症Ⅶ型(Sly综合征)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极罕见,患者缺乏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患者婴儿期即见身材矮小,智力迟钝,鸡胸,背柱侧弯等,本症分重症和轻症2个亚型,前者发病早,并有关节挛缩,后者发病晚,常有股骨头缺血坏死样改变。
发病机制:
除MPSⅡ型呈X连锁隐性遗传外,其余各型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缺陷的基因定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只有纯合子基因型才会发病,在父母均为杂合子的子女中,其基因突变与正常的几率均为25%,其余50%均为杂合子基因携带者,由于MPSⅡ型的缺陷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上,因此只有男性才患病,女性均为基因携带者,子代中男性患病以及女性成为携带者的几率各为50%。
目前已证实的基因突变种类繁多,且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较大。
黏多糖包括4-硫酸软骨素,6-硫酸软骨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类肝素,硫酸角质素,肝素及透明质酸等成分,为角膜,软骨,骨骼,皮肤,筋膜,心瓣膜和血管结缔组织的结构成分,MPSⅠ型的α-艾杜糖醛酸酶缺乏,MPSⅡ型的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缺乏以及MPSⅦ型的β-葡萄糖醛酸酶缺乏,均导致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类肝素的降解受阻,MPSⅢ型的各种酶缺乏均可引起硫酸类肝素的降解障碍,MPSⅣ型的β-半乳糖苷酶缺乏主要影响硫酸角质素的降解,MPSⅥ型的酰基硫酸酯酶B缺乏主要使硫酸软骨素的降解受阻,不能降解的各种黏多糖成分在体内大量积蓄,并沉积于上述各组织中,引起器官损害及功能障碍,同时,过多的黏多糖可从尿液中不断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