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外伤性脾破裂检查
快速搜索
首页 > 外科 > 普外科 > 外伤性脾破裂 > 检查

外伤性脾破裂检查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外科,普外科

症状表现: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血常规化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常有进行性下降,而白细胞则可增至12×109/L左右,系急性出血的反应。

1.腹部X线片检查

外伤病人可摄腹部X线片,观察脾脏轮廓,形态,大小和位置改变,伴发肋骨骨折的影像,对诊断脾外伤很有帮助。

2.腹部超声检查

当脾脏损伤时可显示脾轮廓不整齐,影像中断,疑有包膜下血肿,并可见脾脏进行性肿大和双重轮廓影像,同时可显示腹腔内100ml以上的积液,脾包膜断裂时,可见脾脏表面欠光滑整齐,连续性中断,可探及条索状暗带,脾实质回声尚均匀,脾周及左右髂窝内可探及不等量的液性暗区,当包膜,脾实质同时断裂时,可见脾脏包膜断裂,脾实质内可探及一处或多处不规则低回声区,脾周,肝前,肝肾之间,左右髂窝可探及大量液性暗区,迟发性脾脏破裂时,需多次超声检查才能发现实质破裂。

3.腹部CT检查

CT能确定脾损伤的存在及其损伤范围,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局限性包膜下积血,似新月形或半月形,伴有相应实质受压变平或呈锯齿状,最初血肿的密度近似于脾的密度,超过10天的血肿其CT值逐渐降低,变为低于脾实质密度,增强CT显示脾实质强化而血肿不变,形成明显密度差异,对平扫图上等密度的血肿乃为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脾实质内血肿常呈圆形或卵圆形的等密度或低密度区,单一的脾撕裂在增强的脾实质内看到线样的低密度区,多发性脾撕裂常表现为粉碎性脾,呈多发性低密度区,通常侵及脾包膜,以及伴腹腔积血,脾脏不增强的部分,提示损伤或供应脾脏段的动脉栓塞。

脾撕裂伤显示为脾内带状,斑片状或不规则状低密度影,多同时伴腹腔积血征象,脾内血肿密度随时间而变化,新鲜血肿为等或略高密度,随时间的延长,血红蛋白溶解和血肿水容量增高,血肿密度逐渐降低,易于诊断,脾包膜下血肿CT显示为等或略高于脾密度影,与脾内等密度血肿一样,CT平扫易于漏诊,须做增强CT方能确诊,文献提示约有1%~15%的脾损伤病人在伤后即刻CT扫描所见正常,而48h后复查CT才能发现脾损伤征象,一般在3周左右,少数潜伏期可几个月或数年,CT扫描不仅对脾损伤的诊断具有敏感性,特异性,且能进一步估计损伤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并预测病人的预后。

4.诊断性腹腔穿刺灌洗

虽不能提示损伤的部位,亦不能说明损伤的程度,但对决定剖腹探查的指征很有帮助,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由于超声及CT的广泛应用,腹腔穿刺似应用受限。

5.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

MRI由于成像时间较长,某些抢救设备难以接近MRI机器等原因,一般不用于急诊病人的检查,但在病情稳定后,或病情复杂时,特别是检查出血和血肿时,MRI是一种较有效的检查方法,脾外伤后的各种病理变化反映在MRI图像上与CT表现基本相同,同时MRI可以冠状面和矢状面成像,对显示整体变化和与腹部外伤有关的其他脏器损伤较CT更全面,出血的MRI信号强度的变化与出血时间有关,脾内出血和血肿形成早期,出血区T1加权表现为等信号,T2加权为低信号区,出血3~14天时,T1加权图像上呈白色的高强度信号,T2加权图像上也呈现高强度的影像。

6.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这是一种侵袭性检查,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及准确性,既可以特异性明确诊断,又可以同时进行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

相关疾病
血管瘤阑尾炎甲状腺结节静脉曲张增殖体肥大自发性腹膜后出血或主动脉肠道瘘直肠脱垂直肠壁内疝子宫切除术后会阴疝造口旁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