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外科
症状表现:进食呕吐,呼吸困难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一)发病原因
以前认为,胃隔膜的发生与胚胎期原肠的再通有关,即Tandler假说,该假说认为,在胚胎6周后消化道上皮发生增殖,使管腔闭塞成实性索状体,尔后,该索状体内出现空泡化,继而空泡融合,管腔再通,如在发育过程中幽门部停止在实性索状体阶段或该部空泡化不全,则形成胃隔膜,但现在有人认为,在胃的发育过程中不存在Tandler增殖阶段,幽门隔膜的形成是由于局部内胚层组织过度增生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根据部位的不同,胃隔膜分为胃窦型和幽门型。
胃隔膜一般位于幽门以上1~7cm,隔膜由黏膜和黏膜下层组成,隔膜两面均覆有正常黏膜,隔膜厚度2~3cm,柔软但有韧性,无孔的隔膜可造成幽门完全梗阻,见于新生儿,有孔的隔膜,该孔位于隔的中央或偏于一侧,大小2~3cm,可耐受人工扩张,见于儿童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