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造口旁疝病因
快速搜索
首页 > 外科 > 普外科 > 造口旁疝 > 病因

造口旁疝病因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外科,普外科

症状表现:胀感,钝痛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造口旁疝的发生与病人全身和局部的情况密切相关,腹壁薄弱,术后腹压增高,营养不良,肥胖和局部感染等均是造口旁疝发生的基础,同时,造口部位的选择,造口技术与造口旁疝的发生也明显有关。

营养不良(24%):

恶性肿瘤,贫血,低蛋白血症,过于肥胖,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及缺乏维生素等,均可影响术后组织的修复,若肠管(或输尿管)与人造通道未能完全愈合,即增加造口旁疝的发生机会。

造口位置选择不当(20%):

一般认为,造口旁疝的发生率与造口位置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腹直肌具有约束功能,经腹直肌造口者,造口旁疝发生率较低,而经腹直肌旁或切口造口者,造口旁疝发生率相对较高,而腹膜外造口,更可降低造口旁疝以及手术后早期内疝的发生率。

造口区域的组织缺陷 (10%):

如造口区域的组织缺损,横向肌肉的收缩作用等,使造口旁组织向四周收缩,致造口的口径扩大。

腹壁肌肉的退行性变 (15%):

老年患者腹壁肌肉出现退行性变,修复能力降低,强度薄弱。

放疗和化疗 (14%):

造瘘(口)者多为结直肠肿瘤,膀胱肿瘤,肠梗阻,克罗恩病等患者,术后常需要进行放疗和化疗,影响正常组织的代谢和伤口修复。

手术操作不当 (13%):

常见情况有:

①手术操作粗暴,血管或神经损伤过多导致肌肉萎缩,腹壁强度降低,

②无菌操作不严格,止血不彻底,术后出现切口感染,

③麻醉不满意,强行牵拉缝合,局部张力过大以及各层组织对合不良。

发病机制

造口旁疝的分类方法有两种。

1.按疝内物脱出位置分类 有四种类型:

①真性造口旁疝:一腹膜囊由扩大的筋膜缺损处突出者,临床最常见,约占造口旁疝的90%。

②造口间疝:筋膜缺损扩大,腹腔内肠襻伴随造口肠襻向皮下突出者,此型多数合并脱垂。

③皮下脱垂:筋膜环完整,肠襻冗长突出皮下,系假性疝。

④假性疝:由于腹壁薄弱或腹直肌外侧神经损伤,造口肠襻脱垂。

2.按疝体大小分类 有4型:

①小型造口旁疝:直径<3cm。

②中型造口旁疝:直径大于3~6cm。

③大型造口旁疝:直径大于6~10cm。

④巨大型造口旁疝:直径>10cm。

相关疾病
血管瘤阑尾炎甲状腺结节静脉曲张增殖体肥大自发性腹膜后出血或主动脉肠道瘘直肠脱垂直肠壁内疝子宫切除术后会阴疝坐骨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