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女性
就诊科室:妇科
症状表现:低位腰痛,腹痛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任何使盆腔静脉流出盆腔不畅或受阻的因素,均可致成盆腔静脉瘀血,和男子相比,妇性盆腔循环在解剖学,循环动力学和力学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是易于形成盆腔瘀血的基础。
一、解剖学因素
女性盆腔循环的特点,主要是静脉数量增多和构造薄弱。
盆腔的中等静脉如子宫静脉,阴道静脉和卵巢静脉,一般是2~3条静脉伴随一条同名动脉,卵巢静脉甚至可多达5~6条,形成蔓状静脉丛,弯曲在子宫体两侧后方,直到它们流经骨盆缘前才形成单一的卵巢静脉,在子宫,输卵管,卵巢静脉间有许多吻合支,在输卵管系膜内,有子宫静脉与卵巢静脉的吻合支,并形成环状的静脉循环,再与外侧的卵巢静脉丛吻合,起源于盆腔脏器粘膜,肌层及其浆膜下的静脉丛,汇集成两支以上的静脉,流向粗大的髂内静脉,盆腔静脉数量上的增多,是为了适应盆腔静脉流动缓慢的需要。
盆腔静脉较身体其他部位的静脉壁薄,缺乏由筋膜组成的外鞘,没有瓣膜,缺乏弹性,穿行在盆腔疏松的结缔组织之中,因而容易扩张和形成众多弯曲的静脉丛,盆腔的中小静脉只在它进入大静脉前才有瓣膜,有的经产妇还常有瓣膜功能不全,这些特点使盆腔脏器的静脉系统,就像一个水网相连的沼泽一样,能够容纳大量迅速流入的动脉血。
此外,膀胱,生殖器官和直肠3个系统的静脉丛彼此相通,由于缺少瓣膜,故三者间任何一个系统的循环障碍,皆可影响到其他两个系统。
在盆腔静脉的这些解剖学特点的基础上,如再受以下相关因素的影响,便促成盆腔瘀血综合征,而表现种种临床征象。
二、体质因素
有些病人由于体质的因素,血管壁组织显著薄弱,弹力纤维少,弹性差,易于形成静脉血流瘀滞和静脉曲张,即使第一次妊娠,平时不从事长时间站立或静坐工作,就可能出现下肢及/或盆腔静脉曲张及盆腔瘀血综合征。
三、力学因素
不同力学因素证明能够影响盆腔血液的流速,从而改变局部血管的压力,静脉更易受其影响。
(一)体位:长期从事站立或坐着工作者,盆腔静脉压力持续增高,易于致成盆腔瘀血综合征,此类患者常诉称久站久坐后下腹痛,腰痛加重,白带量及月经量加多,而经过休息,往往症状即减轻,此外,习惯于仰卧位睡眠者,由于子宫体的重力作用及膀胱充盈使子宫体向后移位,也可影响盆腔静脉的流出,从力学角度来说,习惯性仰卧位睡眠时,盆腔大部分静脉的位置均低于下腔静脉,不利于盆腔静脉的流出盆腔,侧卧位或侧俯卧位睡眠则有利于盆腔静脉的流出。
(二)子宫后倾:子宫后倾在妇科病人中占15~20%,在经产妇中可能还要高一些,100年前,人们曾认为子宫后倾是造成各种盆腔症状的原因,而经常行了宫悬吊术,到本世纪初,人们逐渐认识到绝大多数活动的子宫后倾一直没有症状,不需治疗,只有一部分子宫后倾的致病痛作用,但很多医生相信有少数活动的子宫后倾确可引起盆腔疼痛。
【发病机制】
盆腔静脉淤血被认为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盆腔静脉淤血引起上述“三痛”的原因,可能是扩张弯曲的静脉压迫了伴随的淋巴管和神经纤维而产生的,由于前述的种种因素,首先使解剖构造薄弱的一部分盆腔静脉在功能上发生变化,影响血流运行,形成淤滞;又通过神经血管间的相互影响,波及整个生殖器官以及与生殖器官密切相关的乳房,即出现临床上前述综合征表现,由于淤血而引起的局部组织及相关器官的水肿,但开始时是暂时性的,可逆的,持续多年或反复加重后,则可以产生持久性变化,由于慢性缺氧而致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形成,使子宫体一致性肥大,变软,充血,呈紫色或有淤血斑点及浆膜下水肿;子宫颈亦肥大呈蓝紫色,有糜烂发生;子宫内膜间质水肿,血管充盈,卵巢亦表现为水肿样,白膜粗糙,一般较大有时呈囊状;长期淤血者,则又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变硬变小,往往导致经前期盆腔胀痛不适及月经量增多,乳房因周期性水肿导致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