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牛带绦虫病病因
快速搜索
首页 > 传染科 > 牛带绦虫病 > 病因

牛带绦虫病病因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感染科

症状表现:肛门瘙痒,腹痛

传播方式:虫媒传播

(一)发病原因

牛带绦虫

牛带绦虫又名牛肉绦虫、肥胖带绦虫、无钩绦虫。 成虫乳白色,扁如带状,分节,长约4m~8m。虫体前端较细,向后逐渐变宽,约有1000~2000个节片,虫体肥厚,不透明。整个由体由头节、颈节及链体三部分构成。每一节片均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在虫体内妊娠节片的数量约占节片总数的10%,其子宫共有15~30个分支数,呈分支状排列在节片两侧,整齐,里面有大量虫卵。由于其伸缩蠕动可将虫卵散播在粪便中以及肛门周围甚至衣裤上。妊娠节片内约有虫卵8万个,50%的虫卵是已成熟的,只有40%必须要在宿主的体外过半个月才会发育成熟,如此算来,一条牛带绦虫一天排卵将近72万个。在粪便中发现的虫卵一般卵壳已经脱落,只有胚膜包被的圆形或近圆形的六钩蚴,它的直径介于36~42μm,呈黄褐色。胚膜3~3.8μm,表面有六角的网状纹理。胚膜内侧为薄而透明的幼胚外膜,绕着六钩蚴。牛带绦虫虫卵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在粪便中亦可存活数十天,通常处理污水的方法也不能完全杀死虫卵,至少可存活168天在-4℃的环境中。

传染源

牛带绦虫呈世界性分布,多在喜吃牛肉,尤其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惯的地区和民族中流行广泛,一般地区仅有散在感染。我国20多个省都有散在分布的牛带绦虫病人,但在若干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内蒙、西藏、云南、宁夏、四川的藏族地区、广西的苗族地区、贵州的苗族、侗族地区,以及台湾的雅美族和泰雅族地区有地方性的流行。感染率高的可达到70%以上,患者多为青壮年人,一般男性稍多于女性。牛带绦虫病的病原体是牛囊尾蚴,感染了囊尾蚴的牛,是牛带绦虫病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与当地人群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在流行区农牧民常在牧场及野外排便,致使人粪污染牧场、水源和地面。牛带绦虫卵在外界可存活8周或更久,因此放牧时,牛很容易吃到虫卵或孕节而感染。有些群体喜欢吃生的或是半生的牛肉亦容易感染。

牛带绦虫的惟一终宿主就是人类,中间宿主则有野猪、驯鹿、美洲驼、角马、牛科动物、野山羊、狐、绵羊等。人是牛带绦虫的终宿主,但不能成为其中间宿主。牛带绦虫卵如被人吞食后一般认为不能发育或产生牛囊尾蚴病(牛囊虫病),所以这不同于猪带绦虫的既以人为终宿主也以人为中间宿主。因为牛带绦虫的虫卵与妊娠节片随粪便排出,故它一般寄生在人体小肠上部。一般的演变过程是这样的:中间宿主吞食被污染的饲料后,接着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并借其小钩及穿刺腺溶解黏膜而钻入肠壁,随血流到达身体各部肌肉内,特别是头部咀嚼肌、舌肌、心肌及其他骨骼肌内出现,经过10周左右发育为有感染性的囊尾蚴。成熟的牛囊尾蚴呈卵圆形,体积约(7~10)mm×(4~6)mm,半透明囊状乳白色囊体,隔囊壁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头节,囊内充满液体。当人吞食有感染力的囊尾蚴后,经小肠内的胆汁消化作用,头节翻出并固着在肠黏膜上,长出节片形成链体,约经3个月发育为成虫。囊尾蚴在牛肉内也可存活3年左右。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很长,达30~60年以上。

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均可患牛带绦虫病。感染牛带绦虫后,人体可产生带虫免疫,不能消除感染,但对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最低年龄为10 个月,最高年龄为86 岁,但以21~40 岁青壮年最多,一般男性多于女性。

(二)发病机制

排出人体外的节片如被牛吞食,节片中的虫卵在牛体内发育为幼虫,随血流播散到牛身体各处,尤其是运动较多的股、肩、心、舌和颈部等肌肉内,经60~70天发育为牛囊尾蚴。除了牛之外,羊、美洲驼、长颈鹿、羚羊等也可被牛囊尾蚴寄生。人们如果吃了这样的生牛肉,或者在烹调过程中,牛肉中的幼虫没有被杀死,就会经口进入人体的消化道,在人的小肠内逐渐长大,发育为牛带绦虫。当少量牛带绦虫寄生在小肠内,虫体可从空肠下至回肠,然后粘在小肠黏膜上,这种情况下不会发生什么病变。当大量的寄生虫出现时,绦虫头节吸盘可压迫并损伤肠黏膜,此时在局部会有轻度亚急性炎症出现。如果寄生虫的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也会因虫体结团造成部分性肠梗阻。当肠壁内出现脱落的节片活动时,遇回盲瓣阻挡时,活动增强,造成痉挛而产生腹痛等症状。

虫体代谢产物可能对宿主有一定毒性作用。牛带绦虫会吸取宿主肠道内营养成分,造成患者出现饥饿感、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的症状。由于虫体代谢物作用,患者也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高、荨麻疹、瘙痒和哮喘等变态症状的出现。牛带绦虫感染后,特异性抗体将会在患者血清内出现。

相关疾病
H7N9型禽流感埃博拉病毒黑热病血吸虫病霍乱鼠疫麻风病疟疾猩红热风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