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女性
就诊科室:内科,血液科,肿瘤科
症状表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乏力,水肿,结节,瘙痒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病毒(25%):
人类淋巴瘤最早证实的是Burkitt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在中非此病主要发生于3~12岁的儿童,与一定气候条件有关,可占当地儿童肿瘤的半数以上,只有5%的患者年龄超过20岁,在世界其他地区虽然也有散发的病人,但均属较罕见的病例,通过细胞生物学技术业已证明在Burkitt淋巴瘤98%的肿瘤中可找到EB病毒的基因组,但在散发的Burkitt淋巴瘤中则只有15%~20%含有EB病毒,流行区病人EB病毒的壳抗原抗体全部阳性,且滴度高,壳抗原阳性的儿童中发生此种肿瘤的风险为对照组的30倍,用EB病毒感染某些猿类,可引起与Burkitt淋巴瘤相似的恶性淋巴组织增生病变,因此,目前认为本病是非洲儿童在婴幼儿期重度和持续EB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癌基因被激活,导致B淋巴细胞恶性增殖的后果,目前认为由蚊子传染的疟疾仅是一种辅助因素,疟疾感染使淋巴网状系统发生改变。
免疫抑制(20%):
淋巴瘤的发生与免疫抑制密切相关,因器官移植需长期服药抑制免疫机制的病人,淋巴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而且原发于结外的较多,有一组报告可高达69%,此外,中枢神经受侵也远高(28%)于一般淋巴瘤病人(1%),所用免疫抑制药对淋巴瘤的发生也有影响,在应用环磷酰胺为主的方案中,淋巴瘤占原发癌的26%,且发生的较早,而应用硫唑嘌呤(依木兰)类的则只占11%,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的病人,淋巴瘤占第2个原发癌的64%,另一个受到广泛注意的事实是,很多原发性免疫缺损及获得性免疫缺损(AIDS)患者也易发生淋巴瘤和其他肿瘤,尤其是同时伴有EB病毒感染的病人,淋巴瘤的发生率更高。
细菌感染(18%):
近年有报道胃幽门螺杆菌(Hp)不但可导致慢性胃炎,胃癌,也可引起胃淋巴瘤的高发,有的病人经抗生素治疗后淋巴瘤可缩小,美国有些权威组织如NC-CN近年所制定的治疗规范中,已经把抗生素治疗定为黏膜相关淋巴瘤(MALT)的首选方法,这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肿瘤的第1个范例。
环境因素(15%):
美国早年曾报告中西部农民中由于使用杀虫剂和农药,淋巴瘤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数倍;美国海军曾从事油漆轮船及曾接触氟的退伍军人中淋巴瘤发生率也高,但很难说明其机制,比较肯定的是原子弹受害者,曾接受1Gy以上辐射的广岛居民及曾因脊柱炎进行照射治疗的病人,淋巴瘤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人群2倍,临床上曾接受放射及化学治疗的HD病人发生第2个原发癌的明显增多,特别是大细胞淋巴瘤,且常侵犯消化道。
其他(15%):
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Wiscott-Aldreich综合征,Chediak-Hig综合征等亦常并发恶性淋巴瘤,其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治疗的所谓“免疫炎性(immunoinflammatory)”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Sjögren综合征(舍格伦综合征),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亦可并发恶性淋巴瘤,14号染色体的长臂(q)易位,也与恶性淋巴瘤的发生有关,此外,早为人们所知的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去氧麻黄素等)亦可诱发淋巴瘤,对恶性淋巴瘤的病因研究,显示出多种因素与本病的发生有关,而其具体过程和详细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