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骨科
症状表现:神经痛,放射性疼痛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神经痛放射性疼痛椎间盘脱出感觉障碍被迫体位腰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腰椎椎管狭窄腰酸无力
由于本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涉及颈段与腰段两个解剖部位,因此本病的发病特点是在具有颈髓受压或刺激症状的同时伴有腰椎椎管狭窄症症状,两组症状可以是一前一后出现,亦可同时并存,但在临床上更为多见的是在颈部手术后,下肢症状改善不大或根本无改变,经检查后才发现系腰椎椎管狭窄症症状;也可能是在因腰部症状来院就诊,检查时,发现其伴有颈髓受压症状;亦有不少病例是在腰椎手术后才发现颈椎症状,这种情况更多见于基层医疗单位。
现将颈部与腰部症状特点分述于后。
1.颈椎症状特点
(1)脊髓受压或受刺激症状:因其病理解剖实质为椎管狭窄,因此其脊髓症状以感觉障碍为先发,且多见,约占90%以上,在中期以后,由于病变程度加剧,波及锥体束,可出现运动障碍症状,并随着病程的进展而日益明显,并引起患者的注意,此类患者的根性症状大多较轻或缺如。
(2)影像学阳性所见:在X线,CT及MRI等检查中均显示椎管呈现发育性狭窄征,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的比值大多小于0.75,绝对值小于12mm,其中不少病例可在10mm以下,MRI检查可清晰地显示硬膜囊受压的情况及具体部位。
(3)非手术疗法有效,但下肢症状改变不大:此病所产生的症状为颈,腰段病变共同引起,较为有效的头颈部轻重量持续牵引可使上肢及躯干症状缓解,但却难以改善双下肢症状,因此,凡遇到此种情况,包括颈部减压术后者,均应进一步检查腰部情况。
2.腰椎症状特点
腰部症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述三大特点,当三者并存时,不仅具有诊断意义,且对鉴别诊断亦至关重要,应全面了解,并加以确认。
(1)间歇性跛行:即当患者步行数十米或数百米后,出现一侧或双侧,或以一侧为重的腰腿部症状,表现为腰酸,腿痛以及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等;但当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数分钟后,又可继续步行,如此,可连续行走,因有间歇期,故名间歇性跛行,此主要是由于,在步行时,下肢局部肌肉的舒缩使椎管内相应脊椎节段的神经根部血管发生生理性充血,此对正常人并无影响,亦不会出现什么症状;但在椎管及根管狭窄的情况下,由于其通路受阻,势必影响局部血液的回流,渐而形成静脉淤血,以致因微循环障碍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并随着步行时神经根受牵拉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但当稍许蹲下或坐,卧休息后,由于消除了步行时下肢肌肉活动所造成的刺激源,从而又使椎管恢复到正常宽度,症状也就随之减轻或消失。
(2)主诉与客观检查的矛盾:这是本病的另一特点,由于椎管狭窄使马尾及神经根在椎管内的容积处于正常范围的最低点,因此,当患者长距离步行或处于各种增加椎管内压的被迫体位时,主诉甚多,甚至可有典型的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尤其是在本病的早期及中早期,但在就诊时,由于临诊前的短暂休息,使椎管内压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此检查常为阴性,这种主诉与体检的不统一性,易使患者被误为“夸大主诉”或“诈病”,但在本病后期,或是由于各种附加因素,如合并椎间盘突出或脱出,以及下腰椎失稳,骨质增生和椎管内粘连等,并构成椎管内的持续性占位病变时,则可有阳性体征出现,并具有症状动力性加剧这一特征。
(3)腰部后伸受限及疼痛:由于本病具有发育性椎管狭窄,以致椎管的有效间隙减小或消失这一前提,因此,当腰椎从中立位到后伸位时,除使椎管后方的小关节囊及黄韧带挤向椎管和神经根管外,椎管长度亦缩短2.2mm(按一般身材),椎间孔变狭,椎间盘突向椎管,脊髓与神经根的横断面增粗,如此则使管腔内压急骤增高,患者腰部后伸受限,并由此而出现各种症状,但腰部恢复到伸直位或略向前屈时,由于椎管也恢复到原来的宽度,症状也立即消除或缓解,因而这类患者虽不能步行,却能骑车(临床上此组病例被称为体位型),但如合并腰椎间盘脱出症时,则腰部亦不能继续前屈,甚至微屈时也出现腰痛与坐骨神经痛症状。
以上三大症状几乎每例患者都可出现,其阳性率甚高,其阳性率高达98%以上,故此,可以将此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事实上,仅个别病例需做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来证实本病。
此外,因病程长短,病变程度等的差异,患者尚可伴有其他症状,由于本病患者的椎管均有狭窄,因此髓核的稍许突出(或脱出)即可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而引起椎间盘突出症时的根性放射痛及腰部前屈活动受限等症状,因此,此类患者大多先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脱出症),来院治疗后方才发现本病,老年患者尚可伴有肥大性脊柱炎,小关节增生及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等引起的临床症候,应全面加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