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结核性葡萄膜炎检查
快速搜索
首页 > 五官科 > 眼科 > 结核性葡萄膜炎 > 检查

结核性葡萄膜炎检查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眼科

症状表现:葡萄膜炎,眼充血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1.标本的抗酸染色

眼内液,痰液,尿,淋巴结活检等标本的抗酸染色可以快速得到结果,但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低,如果发现眼内液中有抗酸杆菌对诊断仍有重要帮助。

2.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用于皮肤试验的通常为结核杆菌纯化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其原理为以PPD作为抗原,检查相应的抗体,其方法如下:将0.1mm(含1或10U)的PPD注射至皮内,于48~72h测定皮肤反应的直径,一般认为结核菌素皮肤反应的硬结等于或大于10mm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此种皮肤试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进行此试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此种试验仅能确定受试者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并不能确定是否患结核,因为在感染者中仅有10%发生结核;②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不能区别是过去患病还是现在患病;③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结果受患者的免疫状态影响很大,如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抑制(糖皮质激素使用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等),可出现假阴性结果;④并非所有的活动性结核患者都表现为阳性反应,据统计约有10%~25%的活动性结核患者呈阴性反应;⑤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并不表明患者的葡萄膜炎一定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90%的受感染者并不发生结核,很显然,在这些人中发生的多种疾病并不能归因于结核分枝杆菌,据我国的资料估计,葡萄膜炎患者中由结核所致者所占的比例为0.2%~1%,经过计算验后概率仅为2.9%~13%,此说明,如患者呈PPD阳性,患者的葡萄膜炎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可能性仅为2.9%~13%,因此,对什么样的患者进行PPD试验以及如何对皮试结果进行正确判断均是诊断中应考虑的问题。

3.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在蛋培养基上培养,一般于18~24天可观察到结果;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可能会早一点看到阳性结果,在培养期间一般应每周观察一次,连续6~8周,目前可以通过监测分枝杆菌代谢特异性放射性物质所产生的放射性CO2来测定分枝杆菌,此方法可使测定时间缩短至9天。

4.结核分枝杆菌的核酸扩增

房水和玻璃体标本可用核酸扩增技术进行检测,通常有以下两种技术:一种为转录介导的扩增技术,以结核分枝杆菌rRNA序列为目的基因;另一种为PCR技术,以结核分枝杆菌的DNA序列为目的基因,两种扩增技术联合抗酸染色检查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核酸扩增检查时,应注意避免假阳性结果。

5.组织学检查

对病变部位所取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发现Langerhans巨细胞,干酪样坏死等病变,对诊断有重要帮助。

6.胸部X线检查

发现钙化的结核球,纤维化病灶,多发性结节状浸润,空洞形成等对肺结核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7.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此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脉络膜结核结节在动脉期表现为弥漫性荧光,后期呈弥漫性强荧光,视网膜血管炎可表现为荧光素渗漏,血管壁染色,伴有视网膜脱离者可有荧光素渗漏和染料积存。

8.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

结核性脉络膜病变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时可发现以下改变:

①早期弱荧光暗区,分布不规则,此种弱荧光区在后期可变为等荧光,也可仍为弱荧光。

②中或后期出现多发性小的局灶性强荧光区。

③脉络膜血管在造影中期因渗漏而变模糊,有时血管无法视及,但晚期呈弥漫性强荧光。

④弥漫性脉络膜强荧光区,造影早期和中期阶段的弱荧光区变为强荧光区提示活动性脉络膜病灶,局部强荧光多与长期疾病活动相关。

相关疾病
近视眼干眼症沙眼散光红眼病白内障青光眼麦粒肿V型外斜视V型内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