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人群:儿童
就诊科室:外科,肝胆外科,儿科,小儿外科
症状表现:腹痛,囊肿壁薄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1.胆管病变: 合流异常时,胰管内压高于胆管内压,使活化性胰液逆流入胆管,与感染的胆汁一起淤滞而导致各种病变。
(1)高淀粉酶胆汁:淀粉酶浓度可以达到10万U,2岁以内的小儿因其胰腺细胞未成熟,所以可低于正常水平,此时如果胰肽酶Ⅰ和脂酶呈现高值,则提示有胰液逆流。
(2)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可呈囊肿型和棱状型(圆柱型),前者发病年龄较小,但可见于任何年龄,1岁以内者占1/4,约半数并发肝内胆管扩张;后者多在1岁以后发病,而1岁以内发病者罕见,易于被B超检查发现,合流异常是胆管扩张的主要原因,但不是惟一的原因。
(3)胆管炎症:与胆汁淤积和逆流胰液中酶活化有关,常可引起胆管感染,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重者可并发肝脓肿,败血症,临床可表现有发热,腹痛,黄疸以及白细胞增高等,还可伴有高淀粉酶血症。
(4)胆结石:胆管的局部扩张并且伴有胆汁的淤滞,这些都成为易形成胆石的条件,Yamaguehi分析1433例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者,其中80%病人并发胆石且多数是胆囊结石,部分合并有囊内结石,极少数并发胰管结石,国内钱光相,黄志强报告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71.4%并发胆管结石,但都是色素结石,1/4位于肝内胆管,未见有胆囊结石,也有学者报告胆结石检出率约3%强,但随年龄增长而增高,40岁以上几乎都合并有胆结石,病程>20年者几乎都并发之,胆石与黄疸,胰腺炎和癌的发生有关。
(5)胆管梗阻:本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远端梗阻,久之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
(6)胆管囊肿穿孔:可能与逆流胰液中的胰酶有关,常发生于剧烈活动之后,多见于小儿,几乎都合并合流异常,穿孔后可发生弥漫性腹膜炎,重者可危及生命,无菌性胆汁腹水时状态较佳,吸收后可以出现黄疸。
(7)癌变:自1944年Irwin等报告了先天性胆管囊肿癌变后,各学者先后报告一些病历,其发生率为2.5%~16.7%,腺癌约77.9%~95%,退行性癌21%,鳞状上皮癌9%,未分化癌,腺棘皮癌,葡萄状瘤等偶有报道,36岁以下者约67%,20岁以下者10%囊肿癌变原因尚不详,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①结石:Todani统计囊肿癌变病例后,推测囊肿癌变与胆石有关,但机制不详。
②慢性炎症:Watts比较胆总管与肝内单发囊肿的癌变率后,认为前者的癌变率之所以高是由于长期受胆液刺激的缘故,胰液中有磷脂的醇A与胆汁中卵磷脂分解为溶血卵磷脂,这些物质长期反复的刺激,使囊肿上皮细胞出现炎症,溃疡,再生等改变,Todani总结49例囊肿切除的标本中全部都有炎症瘢痕组织和(或)十二指肠上皮化生,Flanigan报告囊肿癌变中,25%有囊肿炎症改变。
③化学刺激:Irwin的首例胆总管囊肿癌变病例报告中已提到淤积胆液的刺激可导致鳞状上皮细胞化生而致癌,1962年,Geonge等证明了胆酸与致癌物质甲基胆蒽有密切的化学关系,1984年,Bull从胆总管囊肿病人胆石中提取高致癌诱变剂,而非囊肿病人中无该物质,诱变剂经细菌代谢而产生致癌作用。
④内引流术:尤其鉴于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后病例,Todani等收集囊肿癌变的世界文献,发现癌变病例中,57.1%曾作过内引流术,Flanigan曾报告50%胆总管囊肿的癌变病理在4年内曾作过内引流术。
⑤解剖异常:如前已述,宫野,Babbit,John,Arima已通过各种方法证实了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病理存在着胰胆管合流异常,此异常使胰液反流,刺激胆管上皮而引起肠上皮化生。
⑥原发癌:1964年Asbby提出胆总管囊肿癌变是原发性的观点,他在研究一例肿瘤位于囊肿后壁压迫胆管,胆总管开口不清的病例后,他认为肿瘤可能原发于胆总管引起梗阻,胆总管的先天薄弱区被伸展而形成胆总管囊肿,另外,该病例的病理报告其胆总管黏膜是完好的,即实际上是癌肿导致了囊肿,这种论点尚需进一步证实。
先天性胆管囊肿癌变与原发性胆管癌相比有如下特点:
①发病率高于后者,是原发性胆管癌的20倍;
②年轻人较年长人多发,后者多发于40岁以上者;
③前者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1∶2.5),后者多见于男性;
④前者有明显的种族倾向,亚洲人发生率较高。
2.肝脏病变
(1)肝硬化:1~2个月龄乳儿即可出现,多与合并胆管闭锁及先天性肝纤维化有关,多合并门脉高压,预后不良。
(2)门静脉高压:由于肝硬化,胆管囊肿压迫及门脉发育异常有关。
(3)肝性维生素D缺乏病:长期持续性黄疸,肠内胆汁减少,脂肪吸收障碍,导致维生素A缺乏,发生维生素D缺乏病,骨质疏松。
3.感染或发热 多为慢性胆囊炎或肝脓肿,而成为导致死亡的病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