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胆管炎狭窄治疗
快速搜索
首页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管炎狭窄 > 治疗

胆管炎狭窄治疗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外科,肝胆外科

症状表现:肝内管梗阻,高热寒战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治疗选择

(1)弥漫型,胆管内腔<4mm,无论黄疸是否严重,皆宜选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有适当条件时,宜行肝移植术,避免无效的手术处理。

(2)局部型、节段型,肝外胆管>4mm,黄疸严重者,可行手术治疗。

(3)胆管完全闭塞或长期梗阻性黄疸,造成肝功能不良而出现腹水、水肿者,可先行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显著时可进行手术探查,但预后不良。

(4)手术后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以巩固疗效。

(5)随着治疗内镜技术的发展,其在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药物治疗

(1)免疫抑制药:皮质激素已被广泛用于狭窄性胆管炎的治疗,如泼尼松(强的松)40~60mg/d,连服数周至数月后疗效明显。皮质激素不仅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胆管壁纤维化,而且具有直接利胆、减轻黄疸的作用。Mayo临床中心对新一代免疫抑制药(环胞素A)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2)皮质激素:考来烯胺(消胆胺,Cholestyramine)具有胆盐结合作用,能缓解病人的皮肤瘙痒,但不能改变其病理过程。服用熊去氧胆酸,以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且与卵磷脂结合形成一种混合晶体,使过饱和的胆固醇可溶性增加,改善胆汁的流动性。

(3)抗生素:当病人出现胆管炎,腹痛、发热等情况时,应加用抗生素治疗,但多不主张长期使用。

(4)青霉胺:因促进尿铜的排泄而起治疗作用(有研究发现病人肝内铜水平增高),但其确切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5)抗纤维化药物:秋水仙碱具有抗纤维发生、抑制胶原合成的作用,对肝硬化有较好疗效。但病例尚少,难以作出结论。

中医疗法

早期以清热利湿为主,中期以活血化瘀为主,晚期以健脾利水为主。方剂以复方茵陈汤加减,常用药物如下:①清热利湿:茵陈、金钱草、红藤、龙胆草、丹皮、黄芩、芒硝等。②活血化瘀:赤芍、桃仁、红花、丹参、蒲黄、五灵脂、山甲、皂刺、三棱、莪术、大黄等。③理气开郁:柴胡、元胡、木香、厚朴、枳实、莱菔子、青皮、杭芍等。④健脾扶正:党参、白术、当归、枸杞子、沙参、麦冬、石斛、神曲、鸡内金等。

手术治疗

①胆管扩张支撑引流术:对于较长节段胆管狭窄、又不能切除病变部位者,可行胆管内置管支撑或U形管引流。若主要是肝外胆管弥漫性狭窄,手术时在切开胆总管之后,以Bakes胆道扩张器沿胆管向上、下方向逐步扩张(包括对Oddi括约肌的扩张,扩张时应渐次、缓慢地进行,不能过分用力以致胆管破裂及伴行血管出血),然后放置T形管支撑引流。若伴有肝内胆管的改变,则向上逐步扩张,直至能经肝表面放一U形管引流。初时经肝的引流外径不宜过粗,因为放置困难及可能因过度扩张而导致肝内胆管破裂和出血,应先放置较细的导管,以后每隔3个月更换导管,逐渐增大导管的管径,导管至少放置1~2年,甚至终身带管。

②胆肠吻合支撑引流术:根据病变部位和狭窄情况,选择各种形式的胆肠吻合术,并经吻合口放置内支撑或经肝引流管。

③胆管狭窄段切除,胆管端-端吻合或狭窄段切开成型,带血管蒂的胆囊瓣、圆韧带或空肠瓣修补术。适用于肝外胆管节段性狭窄而狭窄以上肝内胆管病变较轻者。

④胆管内膜剥出术:以便增加胆管内径,但技术上比较困难。

⑤原位肝移植:有持续性黄疸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或属于弥漫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不能用上述手术方法纠正者,采用肝移植可能有长时间治愈的希望。匹茨堡大学和Mayo医学中心1981~1990年间为216例成年人病人施行肝移植术,术后观察时间为34±25个月。为评定肝移植术的结果,将其与狭窄性胆管炎的自然过程数学模型(MayoModel——由426例狭窄性胆管炎病人的血清胆红素、脾大、肝脏组织学改变作为变量而得出的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后半年时,肝移植术后的Kaplan-Meier生存概率已经高于MayoModel的预测值,至5年时则更为明显,而在病情严重的病人,则其差别更为显著。

⑥门体静脉分流术:合并门静脉高压者,应适当使用门体分流术。因门静脉高压症时肝门处的门静脉血管网怒张、压力高,手术时常发生大量出血而难以进行,故可采用分期的手术方法。如病人的情况尚好,可一期行门体分流术及胆管外引流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和减轻黄疸,3~6个月后再行彻底的肝门部胆管手术。如病情较重,可首先行胆管减压术以缓解肝功能损害和减轻黄疸,6个月后行门体分流术,再3个月后行肝门部胆管手术。

内镜治疗

各种内镜治疗方法有了很大的进展,针对狭窄性胆管炎来说,它在缓解阻塞症状、改善生化功能及预防胆管炎发作等方面均有效果。相对于手术治疗,它有几个优点:手术相对简单;诊断的同时可以进行治疗;用一种方法扩张多处狭窄;能重复治疗,对病人危险性小。但当病情发展到了晚期,出现肝硬化、门脉高压、肝性脑病时,通常不适宜做内镜治疗,除非是为了在肝移植前暂时缓解阻塞和改善肝功能。内镜的长期疗效有待更多的随机试验来证实,但就的临床报道来看,这一引流技术可以延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病程,为病人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内镜治疗方法有:

①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一般来讲,这种方法常结合其他内镜治疗。乳头肌切开是为了便于插入导管、扩张气囊或内支撑管。单独乳头肌切开仅用于那些狭窄明显、导丝不能通过或无法扩张放置内支撑管的病人。

②胆道狭窄的内镜下扩张:应用气囊导管做内镜下扩张治疗首次报道于1983年。现有的气囊导管由于采用了新的耐高压材料,可使用高达30个大气压的压力进行扩张。另外,也可使用分级同轴扩张导管进入胆道进行扩张。其直径最大可达12F。这类扩张导管最适用于狭窄明显、气囊导管无法通过时,先用扩张导管进入狭窄部位,再引入气囊导管,可使狭窄部位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张。一般来说,由于狭窄性胆管炎的长期严重纤维化,扩张后狭窄再发生率很高,学者认为在扩张后宜放置内支撑管数月以维持管腔通畅。

③经乳头内镜下放置内支撑管:自1980年以来,内镜下放置内支撑管已成功地用于缓解恶性胆道梗阻,并逐渐用于其他良性胆道狭窄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放置内支撑管时要选用大直径(10~12F)管以保持狭窄部位最大限度的扩张,并可防止阻塞。术后常规应用数天抗生素。一般在术后3~6个月,病人再次阻塞或黄疸症状时,需及时更换支撑管或进行气囊扩张。尽管有人认为放置内支撑管会增加胆管炎的发生率,但在高度狭窄的部位插入支撑管以防止慢性狭窄的产生,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在术中和术后一段时间内胆管炎发生的机会是不多的。

④胆道灌洗:通过内镜在胆道放置引流管(如鼻胆管),用皮质激素盐水和抗生素盐水交替灌洗,对部分病人也有不错的疗效。可能是因为这部分患者胆道狭窄的原因并非是重度的纤维化,而是水肿、炎症和溃疡,通过灌洗可起到减少炎性渗出和抗炎的作用。一组采用鼻胆管灌洗、狭窄扩张和插入支撑管相结合方法,随访了42例病人(平均4.3年),除2例后来发现合并胆管癌而疗效不明显外,其余40例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平均下降80%和60%。虽然灌洗治疗取得可喜的效果,但在技术上还是有些缺陷。首先疗程较长(一般要14周),可能产生感染并发症;其次外引流使胆汁丢失,扰乱肝肠循环。

预后

狭窄性胆管炎的自然病程从6个月~15年,从发现症状到死亡平均为7年(6个月~15年)。有报道75%的患者可存活至诊断后9年。但在有症状的狭窄性胆管炎患者中近半数平均在6年之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或必须选择肝移植术。而文献报道无症状的狭窄性胆管炎通常在临床随诊3年以上才表现出症状,约31%的患者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或须行肝移植术。认为无症状的狭窄性胆管炎的实际病程可能与有症状的狭窄性胆管炎相同,因为许多无症状常常在发现时已经伴有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症。肝功能衰竭及其并发症,以及继发胆管癌,是狭窄性胆管炎晚期病死率增加的常见原因。总之,狭窄性胆管炎仍属肝胆疾病中预后很差的病种,其病因不清楚,在临床方面仍然缺少有效的处理手段。

相关疾病
胆囊息肉胆囊癌胆囊结石胆结石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老年人胆囊癌胰高血糖素瘤老年人急性胰腺炎医源性胆管损伤门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