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
快速搜索
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 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 症状

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

易感人群:儿童

就诊科室:内科

症状表现:嗜睡,呼吸困难,寒战,凝血障碍

传播方式:无传染性

根据DIC发生的缓急程度,发展进程和持续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DIC和慢性DIC,急性DIC者占多数,发生急骤,进展迅速,后果严重,若处理得当,恢复亦快,持续时间较短,仅数小时或数天,尤多见于新生儿及早产儿;亚急性者达数周;慢性DIC发生缓慢,发展延缓,恢复亦慢,持续时间可迁延数月,早期可见凝血时间缩短而无出血倾向,到后期有凝血障碍时,出现出血症状,轻者皮肤见出血点,重者出现大片瘀斑,并有呕血,咯血,便血,血尿,少尿或无尿,以及寒战,惊厥,昏迷,呼吸困难,发绀,腹痛,黄疸等症状。

1.凝血机制失常分为3期

(1)高凝血期:当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后,使血液凝固性增高,或某些激活凝血因子的物质进入血循,此时临床可无出血症状,但常见抽血时血标本极易凝固。

(2)消耗性低凝血期:随着大量微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后大量凝血因子,血小板被消耗,随之呈消耗性低凝状态,病人出现广泛的严重出血。

(3)继发性纤溶期:由于纤溶系统激活产生大量FDP,纤溶亢进时FDP本身有较强的抗凝作用,因此,该期临床出血更为严重。

上述三期并非截然分隔,可以相互重叠。

2.微循环中弥漫性广泛性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微血管血栓栓塞的终末器官发生广泛性出血及出血性坏死,随之出现各主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包括:

(1)心搏出量减少,心音无力,低血压及心源性休克。

(2)典型的纤维蛋白透明微血栓造成典型的肺透明膜综合征,多伴有明显的肺功能紊乱和低氧血症,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并发肺出血。

(3)消化系统栓塞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和黄疸等。

(4)少尿,血尿,蛋白尿,甚至肾功能衰竭症。

(5)中枢神经系统有嗜睡,神志模糊,昏迷和惊厥等。

(6)皮肤黏膜出现坏死性紫癜,瘀斑,呈进行性增大和增多,上述脏器栓塞症的发生率为20%~70%,导致并加重微血栓沉积的因素。

3.循环障碍——休克 休克在DIC时发生率为40%~70%,其原因和机理如下:

(1)与原发病有关,若系败血症,革兰阴性菌内毒素能引起中毒性休克。

(2)由于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心排血量更减少→心源性休克。

(3)DIC时广泛出血→失血性血容量减少→循环血容量减少→休克。

(4)Ⅻ因子,血管舒缓素,激肽与补体系统激活使休克发生,激肽破坏细胞线粒体,释放溶酶体酶,抑制心肌收缩,加重休克,补体系统激活C3a,C5a有过敏毒性作用,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并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凝聚并释放促凝物质与溶酶体酶,上述因素使休克越来越严重,往往发展成为不可回逆性休克。

4.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的溶血 又称红细胞破碎综合征,DIC时由于红细胞通过狭窄微血管,受挤压与机械性损伤,发生变形破碎而致溶血,红细胞可发生变形,呈盔形,三角形或棘形等,经脾脏时遭破坏,此种贫血也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近年认为内毒素,纤溶降解产物,D碎片可以通过激活补体-粒细胞-自由基途径损伤红细胞膜参与溶血过程。

5.慢性DIC的临床特征 慢性DIC病人常见延续性及弥漫性血栓形成,而与急性DIC不同,一般不出现致命性暴发性出血,也有人称之为“代偿性DIC”,这时许多止血系统的成分转换加速,生存期缩短,如血小板,纤维蛋白原,Ⅴ,Ⅷ因子等,因此,绝大部分凝血试验指标接近正常或正常,然而几乎均有FDP显著升高,因此,可常见龈血,自发性瘀点及大块瘀斑,并可见轻,中度黏膜出血,如泌尿道,消化道出血等,患者也可出现单发或弥漫性血栓形成,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相关疾病
小儿腹泻小儿营养不良新生儿呕吐小儿发烧鹅口疮小儿锌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乳汁吸入性肺炎脐膨出-巨舌-巨体综合新生儿臂丛神经麻